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医院+高校” 合作促新局

市中心医院“市校合作”架起“健康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0-01

▲市中心医院与西北大学举行合作座谈会

高标准对接: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医疗组长负责制是由一名医疗组长(主诊医师)带领若干名主管医师和经治医师组成一个医疗组,全面负责并实施患者的接诊、住院、诊疗操作(包括手术等)及出院随访等工作的一种医疗管理模式。医疗组长(主诊医师)负责本组的全面事务,主管医师则是其主要助手。各医疗组相对独立,医院对各医疗组进行整体管理。”

“医疗组长负责制诊疗模式是医院新型现代科室管理模式,医疗组长的责权打破了传统的利益分配及科室管理模式,为临床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专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发展平台。”

“处在市场夹层的地级市医院如何应对省会大医院‘触角’的持续下移和县、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逆袭式’挤压?只有打造优势学科、树立医院品牌,将资源和能力向下辐射,联合基层医院,才能真正留住患者。”

……

如果你在9月27日上午9时走进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四楼东南角的一间会议室里,肯定会被这种全员参与、高度投入的会议氛围所感染。谈者有感而发,听者若有所思。“沙沙”的笔记声,反而成为会场最大的“杂音”。

坐在主讲位上的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学科建设部的王晓冬、黎勇。他们的到来,为市中心医院深入开展“市校合作”工作、探索“医院+高校”深度合作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我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拥有中国规模最大、最早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CAP)检查认可的医学检验中心。

“2021年,我院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此次‘市校合作’中,我院成为市直‘市校合作’试点医院之一。借助这次机会,我院积极寻求与‘双一流’高校合作的机会,加强与高校强势学科团队合作,引进高校的新理念、新技术,统筹兼顾、精准发力,持续纵深推进省级医疗中心建设。”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新丽说。

在此之前,9月14日,市中心医院已经与西北大学进行了“市校合作”座谈。座谈会后,潘新丽与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彭进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就高校科研平台延伸、人工智能影像识别诊断、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转化应用等进行深度合作。

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医疗”对实现精准医疗意义重大。据悉,目前,影像识别作为辅助诊断的一个细分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健康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场景。西北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现拥有中科院院士4人。它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拥有国家级人才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120余项,在人工智能影像识别诊断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此番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让我们摸到了人工智能的门槛。未来,它的投入使用,不但能减轻医院的接诊压力,还可满足医院的科研需求。对于患者来说,它可以加快病灶被发现的时间,保证最佳治疗时机,提升医生诊疗的效率和精度,减少误诊和患者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通过双方的交流合作,西北大学可借助医院的临床优势,促进成果转化;市中心医院则可持续推动医疗、教育、科研的发展,为‘健康运城’建设贡献力量。”潘新丽告诉记者。

▲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新丽(左)与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彭进业签订合作协议

高层次人才: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上有医学高地林立的省、部级医院,下有资源、关注不断倾斜下沉的县级医院,用“夹心层”来形容地市级医院的尴尬处境,已经被医疗界广泛接纳。然而,“夹心层”就一定意味着被挤占、处境艰难、无法突围吗?汉堡的夹心层是整个汉堡的精华,夹心饼干的夹心层恰恰是最受欢迎的部分。在市中心医院的“医院+高校”合作模式中,上接“天线”、下强本院,成为破题的应有之义。

2021年,在“运才兴运”的基础上,市中心医院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新一轮“市校合作”,全面拓展人才“引进”“走出”的深度、广度,实现新的更大共赢。

今年8月,山西省卫健委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名单,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被确定为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是我市医疗卫生行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据了解,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卫健委在全国公立医院中,评估产生的具有医疗能力强、医疗质量高、管理规范等特点的医疗专科,代表着全国先进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代表着我国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的最高水平。在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定中,我省共有5家医院(3家省级医院、两家地级市医院)的相关科室获批。其中,运城市中心医院是仅有的两家地级市医院之一。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屈艳玲第一时间向国内知名心内科专家薛玉生、杨桂棠发去喜讯。薛玉生是我市河津人,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从2018年至今,他以现场手术指导、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学术讲座等形式,指导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发展了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技术,让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杨桂棠,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在她的指导及带领下,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开展了心房颤动的冷冻球囊消融术、射频消融术,以及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填补了技术空白。

“3年来,两位教授在开展临床手术、教学查房、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国内一流的医教研理念。可以说,此次我院心内科成功跻身‘国家队’,离不开以两位专家为代表的院外高层次人才的倾心帮扶。”屈艳玲说。

依照“市校合作”的方案,市中心医院在“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从今年3月开始,该院分别派遣泌尿外科赵博、胸外科李东迂、神经内科邓希兰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学习。通过学习,这些青年骨干把先进的诊疗技术、高效的诊疗流程引入院内,再通过科室间交流、学术讲座等形式,把学到的新技术、新项目、新理念传输给每个医护人员,使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医院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接下来,医院还将继续加大与各一流医学高校双向互动的力度,‘引进来’‘走出去’,与更多的国内一流专家建立合作关系,继续分批选拔工作业务精、综合素质高的医护人员外出深造。”市中心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图文:记者 王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