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31
□关静
人类自打学会了用火,也就学会了如何烤肉。从出土的文物看,这一点也能得到相应的佐证,如在全国各地发现的烧烤坑,就被认为与先民们烧烤食物的行为密切相关,而自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炉箅)则说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烧烤烹饪的技术。
烧烤在古代有三种技法称呼,分别为“燔、炮、炙”。燔,《礼记》中解释“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孟子·尽心下》里有关于炙的记载,其中,公孙丑问:“脍炙与羊枣孰美?”脍,指的是细切的肉或鱼,脍炙就是烤肉或者烤鱼。可见早在先秦以前,烧烤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到后来人们把到处为人所称颂的诗文称为“脍炙人口”。
《诗经》中有关于炙的记载,《诗经·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这里描绘了一群贵族烤着兔肉饮酒的场景,而且吃得还特别讲究,“一兔三吃”,分别用炮、燔、炙三种烧烤技法烹饪。先秦人对烧烤的热爱在《楚辞》里也有体现。看看当时楚国人吃得有多“野”: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鹌鹑……烤乌鸦是个什么味道?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