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31
□罗慕赫
大盂鼎、大克鼎与毛公鼎并称“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一般认为,大盂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村。岐山、扶风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出土了许多青铜器,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大克鼎出土后,便为当时著名金石收藏家、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大盂鼎的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它最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有,之后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夺去,他又将大盂鼎出售给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恰好宋金鉴来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发现自己的心爱之物出现在市场上,他花了三千两白银赎回。同治年间,宋家家道中落,大盂鼎转手给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幕僚袁保恒,不久他就把大盂鼎转送给了左宗棠。咸丰九年,左宗棠遭官场流言中伤,幸得潘祖荫搭救,左宗棠为感谢潘祖荫,将大盂鼎赠送给了他。
至此,大盂鼎和大克鼎都归潘祖荫拥有,潘祖荫对此颇为得意,表示“天下三宝得其二”。潘祖荫死后,其弟将两鼎运回老家苏州收藏,并且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规矩,奈何两鼎名气太大,不断遭人觊觎。担任过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的晚清重臣端方以收藏金石为乐,他想了许多办法要从潘家获得两鼎,均以失败告终。如果两鼎归端方所有,我们难以预料两鼎是否还能留在中国。1911年,端方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被起义新军杀死,他的后人因为生计无着,将端方的一批青铜器卖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此后,面对美国人高价收购的利诱,国民党要员借鼎展出的要求,潘家均予以拒绝。
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日本人早已知道潘家收藏着大盂鼎和大克鼎,屡次破门而入搜查,均未找到。这时操持潘家的是一位叫潘达于的女子,她原姓丁,嫁给潘祖荫之孙后改夫家姓,丈夫不久病故,护持潘家文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个弱女子的身上。在苏州沦陷前,潘达于已预感到文物不再安全了,于是在家中挖了一个大坑,将大盂鼎、大克鼎和其他一些文物埋入其中。两鼎就这样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
1951年,得知上海博物馆正在筹办中,已定居上海的潘达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大盂鼎、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所有人都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两件珍宝。国家接受了潘达于的捐赠,并给予她两千万元(旧币)的奖励。她将奖励全数捐赠,用以支持抗美援朝。潘达于此后在1956年、1963年、1979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珍贵文物资料近500件。
(《北方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