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疫情防控如何合理膳食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0

记者 魏 濛

疫情防控期间,除了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扎堆,饮食也要格外注意,保证营养摄入,才能有效增强免疫力。

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是维持人体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石,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不过饮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如普通人群、一线工作者、慢病患者,他们的饮食结构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为了让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吃得健康,吃出免疫力,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靳峰妮,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和救治特点,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给我们提出了营养膳食指导。

普通人群保证多样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吃什么”“怎么吃”也成了大家格外关心的问题。

“吃是为了获取营养,获得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保证营养能使人体的免疫细胞处于最佳战斗状态。营养素对健康而言,是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说,更是如此。”靳峰妮说,疫情当下,一定要合理饮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靳峰妮说,根据平衡膳食原则,普通人群的营养膳食要做到,保证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薯类50g—100g。在饮食上,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均衡膳食的原则。建议每天食用的食物种类在12种以上,每周在25种以上。多吃新鲜蔬果,且深色蔬菜的摄入量要占到一半以上。增加高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量,在现有适量食用蛋类、禽肉和瘦畜肉类食物的基础上,增加奶、豆类、坚果和水产品的摄入量,做到每周至少食用3次水产品。现在已经立秋,市民朋友可多吃茄子、南瓜、莲藕、胡萝卜、山药、梨、银耳、芝麻、蜂蜜等食物。

清淡饮食。多采用蒸、煮、炖的方式烹调。少吃、不吃烟熏、腌制、油炸类食品。

少盐控油。每人每天烹调用油不超过30克,食盐不超过6克,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足量饮水。保证每天7杯—8杯水(1500毫升—1700毫升)。鼓励大家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吃动平衡。争取做到每周称一次体重,并尽可能利用家中条件进行身体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控制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定时(每小时)起身活动。

提倡分餐。分餐制、公勺公筷制要落到实处;到餐厅用餐,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良好的位置落座,尽量减少多人聚餐;尽可能错峰用餐,避免人员拥挤;用餐前应规范清洁双手;可通过线上或扫码等非接触方式进行点餐和付费。

注意饮食安全。家庭用餐应注意喝开水、吃熟食。虽然现在已经“立秋”,但是气温仍然较高,一定要搞好家庭食品卫生。在平时储存食物和做饭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不食用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但不要储存太久。尽量不吃剩饭菜,隔顿的饭菜要充分加热才能食用。海鲜类食品要烧熟煮透。

靳峰妮根据普通人群的特点,提供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

早餐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比如,燕麦核桃仁牛奶、水煮蛋、蒜蓉油麦菜、花卷。

午餐 主食吃米饭、面条、馒头等。菜可选胡萝卜、西红柿、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苦瓜、南瓜、黑木耳、香菇、海带、紫菜、金针菇等。动物类食物可选瘦肉、蛋类、鱼虾类、禽类等。

晚餐 由小米、燕麦、绿豆、黑豆、莲子等粗粮熬成的杂粮粥。吃鱼、虾、鸡肉、豆制品等适量易消化的食物。晚餐要吃得清淡、营养,不宜吃太多。

加餐 新鲜水果或酸奶等。

一线工作补充能量

“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过程中,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很多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可能会增加一线工作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靳峰妮讲道,一线工作者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能量。

每天足够能量摄入。建议一线男性工作者每天摄入2400千卡—2700千卡的能量,一线女性工作者每天能量摄入2100千卡—2300千卡。

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早餐有蛋和奶,午餐有鱼、肉、豆制品,食欲下降时可选择蛋羹、豆腐、鱼肉和酸奶等。

适量摄入脂肪。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会影响食欲,饮食忌油腻、辛辣,可用天然香料、醋等调味。

保证维生素及无机盐摄入量。维生素缺乏会导致免疫力降低,B族维生素在高能量消耗时需要量增加。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食物,合理搭配米面、蔬菜、水果等,多选择油菜、菠菜、芹菜、紫甘蓝、胡萝卜、西红柿及橙橘类、苹果、猕猴桃等深色蔬果以及菇类、木耳、海带等菌藻类食物。每餐摄入蔬菜150g—200g。每天水果不少于2种,每种约半个拳头大小。

保证摄入充足的水分。一线人员防护服厚重,工作时间长,出汗多,不能喝水,下班后需及时补充绿豆水或淡绿茶,全天饮水量尽可能达到1500毫升—2000毫升。如果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进餐,普通膳食摄入不足时,可补充性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奶粉、营养素补充剂,每日额外口服营养补充能量400千卡—600千卡,保证营养需求。

慢病患者注意营养

疫情期间,慢性病患者应该怎样注意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呢?

对于慢性病患者,首先需要坚持遵医嘱用药治疗原则和合理食补,在此基础上能量摄入要充足,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包括大米、面粉、杂粮等;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但靳峰妮提醒,慢性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病症,注意饮食上的禁忌。

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全天食盐总摄入量小于4g。

糖尿病患者:定时,定量,选择低GI(低升糖)食物。

高脂血症患者:低脂饮食,全天脂肪摄入量小于50g,忌食肥肉、油炸食物等。

痛风患者:低嘌呤饮食,荤菜肉类煮沸去汤,限制脂肪摄入,每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

食材选择应有讲究

不同人群饮食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不同人群在各自的食物需求基础上,食材怎么样进行选择?

靳峰妮说,根据膳食结构可以有以下选择: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各个部位的主要“建筑材料”,抗病所需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成分都需要用蛋白质才能合成。如果缺乏蛋白质,就会造成抗病力下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鱼、瘦肉等)、蛋、奶、豆等。

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抗氧化成分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身体的损伤,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蔬果、豆类、全谷物、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当体内缺乏维生素C时,身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身体会疲劳。富含维生素C的常见食材有卷心菜、西红柿、青椒、橙子、猕猴桃、鲜枣等。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对预防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但是不宜盲目补充,建议吃炒胡萝卜。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它们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比如免疫反应中,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当人体应激、感染、发烧造成代谢率上升时,身体会消耗更多的B族维生素。常见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粗粮、肉类、动物肝脏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