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8-12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由此开端。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进入极为艰苦的阶段。同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河畔,东北抗日联军的8位女战士在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最后,她们集体投江,壮烈牺牲。
1949年在东北鲁艺,东北抗日联军其中一位领导冯仲云作了一份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报告,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画家王盛烈听到这一事迹十分激动,萌发了创作一幅反映八女投江英雄事迹美术作品的想法。1957年,王盛烈创作完成国画《八女投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当年,为了对抗日军扫荡,东北抗日联军的第四军、第五军转移到牡丹江的一条支流——乌斯浑河。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中的一个妇女团,宿营被路过的敌方特务发现。获得这一情报后,特务立即折返向附近驻扎的日军报告。敌军随即袭击了第五军第一师,战争一触即发。在炮火硝烟中,该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被隔在后方,掩护部队主力撤离,转移日军战火。当时,这支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和战士们还没有陷入包围圈,但为了吸引日军注意,掩护大部队撤离,她们向追击大部队的日军背后开火,背后遭袭的敌军立即掉头前来围攻8名女战士。东北抗日联军主力部队趁势冲进密林,从日军的夹击中成功脱离,得以顺利转移。而8名女战士边打边撤,最后被逼到了乌斯浑河河畔。
8名战士身后是乌斯浑河波涛汹涌的河水,前方是敌军朝向河畔发起的猛烈冲锋。由于不会游泳,战士们唯一的退路也被阻断,于是她们背水一战,抵抗到最后一刻。子弹打光的最后一刻,她们互相搀扶着,一同淹没于滔滔江水中。面对绝境,8名女战士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她们手挽着手,高唱《国际歌》,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集体殉国。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年纪最大的23岁,最小的年仅13岁。滔滔的江水虽然淹没了她们年轻的身躯,但她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1957年,画家王盛烈根据八女投江的壮举,创作了中国画《八女投江》。画作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幅作品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八女投江》能够成为经典与画家王盛烈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通过表现八女投江表达了自己对抗战的情感和记忆。作为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王盛烈生活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追求民族解放的时代。王盛烈8岁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使得他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这后来也成为他创作《八女投江》的情感基础和生活基础。民族的灾难和自身悲惨的经历给王盛烈带来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先后创作了《八女投江》《海风》《耕者》等作品,用艺术创作表现20世纪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抗争和奋起。
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邀请王盛烈创作一幅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王盛烈立即把酝酿许久的《八女投江》寄了出去,很快得到了认可。
在创作《八女投江》的过程中,尽管王盛烈画了无数草图,他仍觉得人物刻画有些平淡。中国画在表现现实题材方面不具备优势,在构图设计、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刻画领域中也稍显薄弱,为了完美体现出女战士们宁死不屈的精神,展现出女战士们坚定无畏、英勇不屈的气概,王盛烈开始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方法。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他塑造了特定结构和光影,这与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例如描绘画中人物的衣服时,既有西画的元素,也运用了中国画中流畅的笔墨趣味。画作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洋绘画的素描结构完美融合。
195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中,《八女投江》作为此次展览中的重要美术作品感动了许多观众,许多人在这幅画作面前长久驻足并流下感动的泪水。
以八女投江英雄事迹为创作主题的美术作品不止一幅,但从现今来看,只有王盛烈1957年创作的《八女投江》最为经典。画作描绘出战士们跳江的过程,前面的战士依次跳入江水,后面的战士在阻击敌人。这一画面还展现了情节的进展。画面中的8位女战士被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毫不畏惧向江面走去的3位女战士,第二组是以冷云为代表的5位女战士,冷云占据了制高点,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毫不畏惧,她还搀扶着一名受伤的女战士。画作表现出她们边打边走的战斗情形,战士们凌乱的发丝,表现出她们刚刚经历一场急促战斗后所陷入的绝境。在此时,除了跳江,别无他法。
虽然漆黑的礁石、巨大的山体、大片波涛汹涌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但是人物仍然是视线的中心。8位女战士身边江水滔滔,头顶云天苍茫,人物处于苍茫天地与山石之间,营造出悲壮的气氛。画面中右边5位女战士所形成的三角构图中,冷云位于最顶端,她用仇恨的目光望向后方追击的敌人,突出了她的坚毅和大义凛然。左边江水中最前方的女战士表情刚毅,望向前方,义无反顾地走向江心,这位女战士与冷云以及画面最右边的女战士一起又形成一个三角构图,凸显出画面人物结构的稳定感和崇高感。
画家在单独人物的造型上借鉴了西洋画法,人物线条厚重有力,有很强的雕塑感,但是画面的整体风格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写意特质。画作最前方大面积翻涌的江水,借鉴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层波叠浪,既有传统的用笔,也有明暗。在这8位女战士的形象中,面部都有明暗对比,带入了更强的雕塑感,包括头发随风飘扬的动态感,尤其是画作远处滚滚乌云用烟雾的白色去衬托女战士们投江和阻击敌人激烈的战斗场面。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正处在由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变革阶段,当时盛行将西方写实绘画和传统笔墨有机结合的绘画手法。《八女投江》这幅画作在中国画人物绘画的语言上有所突破,弥补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缺少立体感和塑造性的不足,女战士们的战斗形象宛若雕塑,也只有用雕塑般坚毅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八女投江的壮烈。
1982年,在8位女烈士殉难的乌斯浑河河畔,当地人民修建了八女投江纪念碑,后又在此基础上修建了纪念馆。矗立在河东岸的八女投江纪念碑深情凝望着这片承载过血与火的土地。如今,乌斯浑河流域的牡丹江市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
(见习记者牛嘉荣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