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火把照亮欢乐的人心——油画《延安火炬》鉴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05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自此沦陷,3000多万名东北同胞深陷苦难。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在“白山黑水”间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大批抗日英雄。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发出“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的呼号,团结领导全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人们奔走相告,当晚延安军民组织了盛大的游行。第二天的《解放日报》上用这样的文字描写当时的场景,“8月15日晚,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延安在这个晚上成为欢乐的海洋”。

1959年,画家蔡亮根据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的情景,创作了油画作品《延安火炬》,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就在延安。八路军东渡黄河以后,首先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逐渐形成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由于日军大规模入侵,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向后方撤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一步一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与敌作战1600多次,歼敌54000余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

随着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革命圣地,全中国的有志之士和爱国青年纷纷来到这里,谋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延安一时成为鼓舞全民族抗战的精神灯塔。

为培育抗战人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生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当桌椅,墙壁作黑板,边学习边战斗。抗战期间,抗大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设立12所分校,连同其他各类院校共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干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战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1942年5月,针对文艺工作究竟该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而服务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鼓舞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白毛女》《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等。这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至今仍耳熟能详,它们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照耀革命文艺家前进的一座灯塔。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当晚,延安军民组织了盛大的游行。1959年,画家蔡亮根据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情景创作的油画《延安火炬》一经问世就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延安火炬》是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的画作,画面在巨大横幅构图中徐徐展开,远景处是夜色中的巍巍宝塔山,占据画面比例最大的是近景处无数舞动着的火炬,它们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黎明前的黑暗。画面中夜色朦胧的宝塔山和陕北老乡典型的服装打扮,简洁鲜明地显现出延安的特点,成功发挥了视觉形象的标志作用。农家少年在火光烟气的烘托下,表情和姿态分外欢快鲜活。而三位使劲吹打的陕北农民,通过动作的细致刻画,又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浓烈的气氛。被搀扶的白发老妈妈位于队伍的核心,也成为生动的军民情深叙事情节的重要显现,右下角在喜庆的队伍中插入了一段日常的情景,那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女战士笑意盈盈地话着家常。这些都进一步从细微的视角映射出陕北军民心意相通的深厚情感。

《延安火炬》构图非常饱满,巧妙地运用了S形构图。作品利用了延安多山的地形,将游行队伍自右上下到中部,然后转折至左面,形成一条流动的曲线,使整幅画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呈现出延续的流动的旋律。

1953年,蔡亮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曾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等绘画名家。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他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延安火炬》也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品。1959年,蔡亮受到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邀请,着手创作油画《延安火炬》。他在博物馆提供的材料中,很快选取了延安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这个题材。

在创作《延安火炬》之前,蔡亮就曾多次前往延安体验生活,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蔡亮在艺术文献《历史与追怀》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创作《延安火炬》时的情景:“延安是我头一回去,那些遗址都引起很多的联想以及想象,很有意思。小学里的一群娃娃还是唱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歌,那里的生活还保持着久远的方式。譬如,正碰上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那里不是用广播,而是组织学校机关的宣传队,晚上提灯游行扭秧歌,把总路线的精神和主要内容都编在歌词里唱,这对我是新鲜极了。”

这些深入生活的经历,带给蔡亮无限的创作灵感。然而,如何以写实的油画,表现延安军民在夜晚庆祝胜利的游行盛景,蔡亮也一度陷入了创作的僵局。然而,一次采风经历让蔡亮豁然开朗。

1958年,蔡亮参加陕西省西乡县的大炼钢铁运动,晚上他和老乡们一起到山里背矿石。行走至拐弯处,他回头看见千万具火把像条火龙般,延伸到大山的深处,火把还照亮了背矿老乡一张张生动的脸庞。这个景象深深地感动了他,火把便成为他创作《延安火炬》牵动全画的一个引子,成了这张画的核心。由此,蔡亮大胆地用光来构图,让光演化成旋转的洪流。火把照亮了欢腾的人群,也照亮了黑夜中欢乐的人心。

《延安火炬》一经问世,在中国美术界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幅作品后来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所传递的延安精神也在代代流传。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历史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奋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游映霞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