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8-10
■秦建华
惊闻许渊冲先生仙逝,乃曷胜伤悼!
我与许先生生前多有接触。先生对我的点拨与教诲之恩,没齿难忘。
2004年,拙著《高健翻译研究》出版后,遂给许先生寄赠一册。不几日,我便收到先生的回信,同时还收到他寄来的《文学与翻译》《宋词三百首英译》等书,扉页上工工整整地题写着“建华老师”,且有签名盖印。
观瞻许先生的信笺,可谓别具一格,不无新意。其左上角印有先生的照片;其上部用六号宋体字印着他的简短介绍,诸如1921年出生,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巴黎大学,任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出版多种译著的具体名称等。先生是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先生在回信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大作收到,谢谢。写法新颖。”这多少有点令我受宠若惊。因为我心里颇为清楚,先生乃中国译界之宿儒。著译,日不暇给;接访,门庭若市。我冒昧寄赠拙著,本想博得先生一笑,未曾想先生能亲笔回复,且略施溢美之词,心中自然欣悦不已!
尔后,我又不时给许先生去电,请教译学之惑,先生每每鼓励有加。我曾告诉先生,欲负笈北大,访学一年,完成《许渊冲翻译研究》一书之写作。然而,由于教务繁忙,终未能成行,失了对先生的耿耿诺言,乃遗憾终身矣。
2006年3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的“高健翻译艺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许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与师母一同亲临出席。
握手,寒暄,就座。彼时,许先生已八秩有五,但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我遂情不自禁地站在先生左侧,让工作人员按动快门,留下这永恒的瞬间。
开幕式结束后稍事休息,我便与高健先生、温建平女士等,陪同许先生及师母走出会议室,在外研社的一间茶吧围桌而坐,开怀畅谈。先生拉住高健的手(两位先生亦属头次相晤),不住地说着:“只有你我的翻译理论,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学翻译的高层次问题,西方的译论只能解决低层次的科技翻译问题。”
智者相遇,格外亲切。高先生一改平日里的奔放不羁之个性,面容腼腆,表情谦恭,说话平易,而许先生则慷慨陈词,语调激昂。
他俩谈翻译、谈人生、谈东西文化、谈趣闻逸事。我与建平女士等静坐一侧,全神贯注,洗耳聆听,并不时为许先生的奇思妙想会心一笑。
是呀!许先生耄耋之年,思维之敏捷,性格之率真,无不给在场的各位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恰如高健先生与我私下里的评价:许是一位敏思的人,始有在译事上的新论迭出,著作等身;许是一位率真的人,方有“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自恋。
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欲出版拙著《语性理论与文学翻译——高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我遂打电话诚请许先生惠赐美序,他欣然接受。我心里一阵窃喜,便挂号寄去样稿供许先生翻阅。不料,一周后,师母打来电话,说是让我帮着起个草稿。
于是,我便握笔伏案,草就了一份八百字左右的序言,于第二天一早挂号寄出。一个月后,我忽然收到许先生的回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心里美滋滋地想着,终于有了一本译界大腕惠赐美序的专著了!
嘴里哼着小调,小心翼翼地撕开印有“中国邮政”的蓝色信封,打开一看,却顿然失望。许先生的信很短,大意是“思来想去,这个序还是以你自己名义来写为好!”
手捧着许先生改过数遍(从笔迹颜色判断)的“序言”,我少许思忖,心里忽然明白了点什么。因为多年来,许先生一向认为,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才是中国最高明的翻译理论,他的译笔才是最美最佳的译笔。而我在“序言”里却写道:高健的“语性理论”是最富具中国气派的翻译理论……论到他的译笔之佳,表达之圆满完美与语言之贴切自然,又有谁比得过他——包括不少我们知道的高手名家?
诚然,许渊冲先生与高健先生皆为译界“大腕”,其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翻译研究·当代卷》所收录的人物中略见一斑。他们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富具中国特色,正如我在拙著《翻译研究的多维视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无疑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建立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是极有可能“放置在外国人案头”的中国译论。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许渊冲先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