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7-08
记者 陈永年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我局确定了六项重点工作。目前,人行天桥和爱心驿站项目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设施集中整治、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已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和缩短供水供气办事时限、压缩办事流程已经办结。”
这是截至6月22日,市城市管理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该局察民情、访民意,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开展了公共停车领域整治、公园广场设施提升、违建整治拆除等民生实事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城市管理局认真梳理、精心组织,按照“固常态、建亮点、上台阶”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各项整治行动,以破解市民痛点为切入,以提高幸福感为目标,强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盬街运营到停车场整治
管理越来越精细
今年“五一”假期,盬街火热开街,人们如潮水般蜂拥而至。
开街难,管好更难。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文旅产业新秀,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踩在了科学发展的鼓点上。
盬街自建设之初,就把业态布局、人才选拔和机制完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结合盬街实际,突出当地民俗,融入传统文化,创新管理模式,顺应游客需求,打造运城名片”为总体要求,在优化业态布局、提升品项质量上下功夫,在精细管理、优质服务上做文章,在创优环境、创新路径上寻突破,软硬件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业态品项含金量不断提升、游客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得以满足。
盬街开街,不仅仅意味着我市多了一个城市地标,更成为城市管理与文旅运营专业化、精细化结合的新起点。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牵头组织供热供水企业在营业大厅设立便民服务台,免费提供冷热直饮水、针线盒、公益雨伞、充电宝、打气筒、急救药箱等服务;定期进社区服务,为空巢老人和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依托银行网点,帮助用户就近购气;开发“燃气用户报装”软件,实现数字化一站式审批;简化办事流程,3个工作日内完成用户报装申请、现场勘察、审核告知…… (下转第三版)
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对民生痛点的细微体察。为了规范中心城区的停车秩序、解决停车难问题,6月10日,市城市管理局召开公共停车领域综合整治工作大会。相关部门重点排查中心城区所有公共停车场土地、规划、审批等手续,核查是否存在违法乱收费、乱设卡等行为。在此基础上,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对市区临街商户私设乱建的143个停车位、升降杆、地桩、地锁等违法场地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改。
从“两深行动”到“花满凤城”
家园越来越宜居
6月24日,环卫人员走进槐中北路巷道开展清洗保洁工作。在一台小型电动清洗车的配合下,5名环卫工人按照分工,对巷道路面进行了冲洗。这是中心城区清扫保洁工作延伸至背街小巷带来的变化。
“两深行动”(主次干道深度保洁、背街小巷深度清理)是今年实施的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环卫部门采取多机种排洗排扫、路面喷雾抑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清扫、深度清洁车精细化保洁“五位一体”道路控尘措施,主次干道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开展小街小巷垃圾清零行动,对背街小巷进行深度清理,把“清顽疾、治垃圾”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先手棋”,并建立健全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小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整体上台阶。
净的升级就是美。美,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在中心城区主要街道上,各种花卉相继绽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花相映屡屡霸占了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按照市委的要求,城市管理部门今年持续推进“绿满运城”行动,以“株圆叶亮、色彩纷呈”为原则,提升绿化质量,打造精品园林。
为丰富城市色彩,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管理部门实施了“植草增色 花满凤城”行动,在中心城区20条道路、6个公园、广场及部分游园的黄土裸露处播撒24个品种的花草籽,播种面积约41.81万平方米,实现绿化、花化、香化和彩化的完美结合。
不仅花美,树也更绿了。城市管理部门更新树种,优化绿化种植结构,努力打造“点线面”融合、“乔灌花草”搭配、“绿彩美”多色协调的立体化绿化景观,以中银路为示范街,用红罗宾红叶石楠取代全部的柏树,打造特色亮点街道。而各公园(广场)结合所处区位、服务人群、自身特点等因素,见缝插绿、造景添彩,规划特色花卉景观,合理配置乔木、花灌木等,形成“一园一品”的独特韵味,不断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城市管理部门在中心城区开展了市政公用设施专项整治行动,对主次干道、群众反映强烈的市政设施进行排查摸底,分类汇总,按照功能修缮、升级改造的方式分类整治。为不影响正常交通,采取错峰施工,沥青路面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夜间进行,确保高峰时段道路通畅。截至目前,已对市区中银路、涑水街、条山街、人民路等主次干道车行道、人行道及小型构件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沥青路面24160平方米,人行道17600平方米,路缘石、花带石等小型构件2200延米,保障市民安全出行。
从过街天桥到爱心驿站
城市越来越温情
“刷爆朋友圈的禹都公园咋玩?超详细攻略来了!”连日来,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公园里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的新设施,其中不少都没有见过,这个攻略很及时,很有用。”一位市民说。
不仅仅是禹都公园,今年以来,在南风广场、人民公园、航天公园等12处场地,新增了大批体育设施和游乐设施,安装总面积达16585平方米,全部采用无动力设施,免费对市民开放。
城市公园广场功能完善工程,同样是城市管理部门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项目包括对中心城区公园广场老旧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进行更新升级,并根据不同公园人群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力量训练、益智休闲、康复保健、身体素质测试等集健身、益智、休闲于一体的体育设施。
禹都公园的4个主题区域、航天公园的星空梦、南风广场的运动主题空间、人民公园的运动健身区域……就像此次大面积更新的体育设施一样,如果说过去我们重点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在“十四五”时期,在继续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同时,我们正在更多地去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成6座人行天桥,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2021年,这项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将在人民北路眼科医院附近、韩信路御景华庭附近、解放北路解放三小附近新建3座钢架结构人行天桥,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重点路段行人安全通行需求。
2021年,中心城区还将建设10座河东驿站,在满足市民如厕需求的同时,提供饮用热水、急救药箱、手机(电动车)充电、免费WiFi、公益雨伞、体重测量、图书阅览、电子阅报、热饭等便民服务,为户外工作人员提供临时休息场所。该项目已于6月15日正式开工,9月底前完成主体建设,12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现有场地资源进行改造升级,增设服务设施,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着力解决游园市民、园林绿化养护工人、环卫工人、安保人员、快递人员、农民工等户外劳动者的喝水、就餐、休息等问题。目前,体育公园、禹都公园、天逸公园、南风广场的户外劳动者驿站已经建成投用。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和谐宜居的城市将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依托。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城市,正以无微不至的体察与润物无声的温情,为人们建起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