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6-07
□张博文
残手著书推行地道战
▲程子华
1905年6月20日,程子华出生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一个贫民家庭。作为一位老革命,几十年中他身经百战。程子华的早期军旅生涯中,曾三次受枪伤,每一次都伤到了手。
1942年夏,手腕致残的程子华写了一本《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
1944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整理发表了这本书,向各个根据地推广冀中区的经验,并加了按语。按语中说:冀中的广大人民,真正是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新的长城。像华北敌派遣军作战主任所被迫承认的,人民武装的强大组织,使冀中区已经形成了“完全人民的组织,军与农民混成一片,将一望千里的冀中平原,由农地变为阵地”。这说明冀中区是真正地实行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这本书中,程子华全面介绍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斗争的经验,并专门讲述了地雷战和地道战。
程子华在回忆录中说:对地道的作用如何看,在冀中区党委委员中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在敌人面前应该是进攻,而钻地道只能藏,不能打。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待毙。因此地道是消极的,是右倾思想的反映,主张不用地道。另一部分人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要是积蓄革命力量,坚持斗争。挖洞是积极的,不是右倾保命。受了损失,说明地道不完备,应该设法改进,不能因为受损失,就把地道否定掉。争议结果,意见还是没有统一。我于1941年秋,带上几名同志到蠡县三区和其他一些县做了调查,并向区党委做了汇报。区党委思想一致后,才肯定了地道斗争。随即发了文件,要求开展地道斗争。这样,地道斗争就广泛开展起来。自从有了完善的地道系统,尽管敌人据点碉堡林立,“搜剿”频繁,我各级干部仍能开展工作,人民也减少了损失。在艰难的岁月里,冀中平原的军民依托地道,不断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
1943年末到抗战胜利期间,程子华曾主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1944年12月,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杜伦上尉被冀中地道和冀中人民保护过后,自豪地说,地道战,我是美国军人中第一个参加者。
地道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为迎接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程子华在地道战、地雷战的发展使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宣传报道董存瑞
▲董存瑞雕像
1948年5月25日下午4点过后,时任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同志来到隆化城视察战果,当走到隆化中学时,只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恸哭。程司令员很奇怪,为什么打了胜仗反而哭呢?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同志为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只身托住一包黄色炸药,炸掉了一个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英勇牺牲了。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找到了一只鞋,像是班长董存瑞的,他们正对着这只鞋悼念他们的好班长呢。
程子华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安慰并鼓励了全班战士,回过头对秘书齐肃说:“你连夜到董存瑞同志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当天晚上,齐肃和警卫班的两名战士带着冲锋枪,骑马到了董存瑞所在的团政治处。连夜采集材料并报告给程子华。
程子华听完齐肃的汇报,指示立即写一篇报道给报社送去。同时,他自己用伤残的手也写了篇文章。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刊登了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和程子华题为《董存瑞同志永不垂不朽》的文章。
程子华的文章对英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我们这一次战斗的胜利,是依靠前后方千万战士与人民的功劳。在这当中,个别的指战员、战斗英雄起到特别重要的关键作用,好像董存瑞同志这样的作用,对人民的功劳和贡献是永垂不朽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