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深度推进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闻喜农业回归本色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07

记者 刘晓瑞

闻喜县薛店镇村民在分拣中药材远志 记者 刘晓瑞 摄

近年来,闻喜县紧紧围绕“新闻喜”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一轴两带六大板块”发展布局,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奋力实现闻喜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

去污

生产生活过程清洁化

“进入厂区前,麻烦您先到消毒区域进行手部清洗和鞋底消毒。”6月1日,记者在闻喜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按照流程先在公司大门口专门设置在消毒区域的鞋底消毒机上对鞋底进行了消毒,紧接着用温水对手部进行清洗并消毒后,才进入厂区进行正式采访。

“所有外来人员以及我们工作人员,只要进入厂区,就得消毒。这不仅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防控猪瘟的必要措施。”闻喜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环保经理王嘉储说,“这样可以减少病毒进入厂区的机会,也是厂区去污、清洁化的一个具体措施。”

牧原集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始建于1992年,历经29年发展,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总资产1800亿元,员工16万人,子公司300余家,旗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上市。闻喜牧原有限公司系牧原食品的全资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投产运营4个养殖场、1个公猪站、1个洗消中心,还有一个年产45万吨的饲料厂。

说起清洁化,王嘉储开始向记者专门介绍起牧原环保发展五台阶原则,即“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他说:“牧原持续创新环保技术,提升环保标准,强化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养殖—沼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种养循环”过程中,清洁化很重要。“我们从源头就开始控制产污量,而且去污用水量为行业标准的三分之一。”王嘉储说,循环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养殖场的猪粪尿不会出厂处理,而是进行粪尿分离后,进行不同的处理,固体部分制作成有机肥,液体部分经厌氧处理后在沼液储存池中存放,作后续利用。

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是牧原公司促进农村绿色生态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一个“法宝”。“我们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田,探究减化肥促增产课题,引导农户积极主动使用沼液肥。我们无偿对公司周边作物全周期生长指标及土壤肥料等数据进行建档立卡,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施肥季节进行测土施肥,为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王嘉储说。

粪污资源化100%利用,化肥施用量减少50%以上,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为农户每亩每年减投增收200元以上。截至目前,闻喜牧原为场区周边冯村、冷泉村、坡申、庄尔头、孙村、辛村的2万亩左右农田免费提供沼液肥。王嘉储说:“同时,我们建立监测监控体系,对场区周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作物持续监测,确保无隐患,保证农户的正常生产生活。”

提质

产地绿色化,产品优质化

临近中午12时,菜农鲁李虎还在大棚里忙着摘菜、装筐。“今早我雇了7个摘菜工来帮忙,还是忙不过来。菜商在我这订了40筐‘上海青’,现在人就在外面等着呢,装完筐就直接拉走了。”说话间,鲁李虎的电话响了起来。“没有啦,不仅‘上海青’全被订完了,棚里今天下的菜全都被订完了。真没有了,一筐菜都匀不出来了。不好意思啊!”鲁李虎挂了电话笑着说,“咱闻喜绿叶菜叶面有光泽、口感好、品质高,这几年名气也出来了,菜根本不愁卖,每天菜还没摘下来,就被预定完了。”

地处涑水河流域,决定了闻喜种植绿叶菜的先天优势,涑水河所含的丰富的有益物质特别适合绿叶菜种植。闻喜县蔬菜协会法人、常务副会长和闻喜县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作新笑着说:“那些经验老到的菜贩子经常说,‘一看一摸’就能判断出是不是闻喜绿叶菜。举个例子吧,茼蒿‘一看’就知道,叶面有光泽的就是闻喜茼蒿。菠菜‘一摸’就知道,手感清脆有劲儿的就是闻喜菠菜。”

作为闻喜县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示范社,闻喜县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大棚蔬菜核心区面积15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村6000余亩,年产茼蒿、菠菜、香菜等各类绿叶蔬菜600余万公斤,产值1500余万元。

过去,随着闻喜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产前、产中、产后管理的矛盾日益显现:产前没有相关信息盲目种植,经常出现滞销情况;产中没有专业技术指导,滥用化肥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产后没有规范的销售制度,经常出现互相压价及欺客现象,伤害了客商销售积极性。

为此,王作新发起成立了闻喜县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确立了“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之路。合作社成立以来,以“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使蔬菜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绿色生态之路。

为了改善生产环境,改变落后的生产设施,该合作社统一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双膜镀锌钢架大棚,设施大棚多层覆盖实现了蔬菜种植秋季延后一个月、春季提早一个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市场供应时间。

“‘口福’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让消费者觉得吃我们的蔬菜是一种口福。凡是产于园区的蔬菜,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检测,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蔬菜生产标准,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王作新在蔬菜提质方面一直尽心尽力。

如何保障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每年合作社都聘请山西省农科院、市级农业专家为种菜大户、种菜能手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种植管理水平。同时,不定期组织菜农赴山东、陕西及新绛县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合作社累计为社员开展栽培技术、农药化肥使用技术培训30余次,受训人员2000余人次,合作社社员全部掌握了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保障了蔬菜产量和质量。”王作新说。

“以前种菜,不仅管种,还得操心往哪儿卖。现在蔬菜批发商就在我们地头,周边的蔬菜定价权也掌握在我们手里。”鲁李虎感慨地说,“现在,菜农越来越好干了,一亩菜地一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为统一组织销售,解决蔬菜卖难问题,口福合作社共投资60余万元建立地头市场,建成了蔬菜冷藏库、分拣车间、制冰车间、交易市场等,解决蔬菜夏季保鲜、分拣、包装、分级等问题。同时,合作社在阿里巴巴开通网上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类绿叶蔬菜信息,不断提升知名度,合作社的蔬菜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

增效

绿色成驱动发展内生动力

地处峨眉岭前沿,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年降雨量400毫米,无霜期达300天以上,日照时间长……典型的黄土丘陵自然条件,让薛店镇天然具有种植中药材的地理优势。

“我们镇主要种植黄芩、远志、柴胡、丹参、防风等10余个品种。尤其是远志色黄、筒粗、肉厚、品质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峨眉远志就是指薛店镇的远志。”说起中药材种植,薛店镇党委书记柴晓明滔滔不绝。

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薛店镇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增长。远志、黄芩、柴胡“新三样”逐步取代了“小麦、玉米、高粱”老三样。数据统计,薛店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000亩,人均3亩,占耕地面积的95%,年产黄芩240万公斤、远志60万公斤、柴胡55万公斤,年产5万公斤以上的有丹参、防风等10余个品种,中药材年产量超过了500万公斤,中药材相关产值达7亿元以上。

“我镇中药材品种特色明显,总体效益可观,但目前处于数量向质量增效转化阶段,中药材的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柴晓明对薛店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瓶颈有着深度思考。如何增效?如何实现产业化发展?柴晓明心中已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

有瓶颈就解决。薛店镇药农以散户种植为主,存在品种分散、技术单一、田间管理粗放等“有规模却没有统一规范”的发展瓶颈。为此,薛店镇建立了黄芩良种繁育基地,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对黄芩种质资源收集、黄芩种质资源圃建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在专家全程指导下,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黄芩种质资源圃,选育出优质黄芩新品系。”柴晓明说。

为了做好兴药文章。薛店镇不仅有长期稳定的专家指导队伍,还会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指导。5月中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应邀来到薛店镇就中药材种植与当地种植户进行了座谈,就种子选择、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指导,并深入田间实地查看了中药材生长情况。“针对田间叶片发黄、感染害虫、植株枯死等现象,专家们还分别采集药材和土壤的样品带回北京进行化验分析,结果出来后,专家还会来给我们专业的指导意见。有专家坐镇,我们药农心更安了。”薛店镇沟渠头村药农杨戈说。

有产业却没有龙头企业,这也是薛店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该镇虽然中药材产量巨大,但仍以初加工为主,大量的中药材只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给药商药企,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中药材深加工仍是空白。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招回来一个高质量的龙头药企这件事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会持之以恒地坚持去做这个事。一旦成功,对我们镇的中药材发展将是一次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规划建设一个中药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完成‘三品一标’认证,进一步明确中药材发展的布局、目标和保障措施,为薛店镇的中药材产业的巩固壮大奠定基础。”柴晓明说。

“目前,我镇中药材销售主要凭借合作社和镇里的500多个经纪人牵线搭桥,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庭院交易,存在多个商贩层层加价倒卖现象。同时,也出现了个别不法商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不但增加了营销成本,还降低了以质论价的话语权,组织化程度低。”薛店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于谦对“有交易却没有专业市场”这一瓶颈感受颇深,“不过,现在好了,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项目已经破土开工建设了。”

于谦口中的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占地面积约120亩,商铺26000平方米,以经营高端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一楼的商铺门店,主营药膳餐饮,着力打造山西药膳一条街。“该市场的建成将给药企、药商和药农搭建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于谦说,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还将建设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提供一站式托管物流运输,代管客商存放中药材和票据交易,还可为商户和客商提供交易担保、金融担保和法律服务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