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03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隆重开幕,石鲁创作的国画《转战陕北》在中央大厅展出。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刻画了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转战陕北时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形象。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1947年春,蒋介石给胡宗南下达命令,调集100余架飞机和20多万军队围攻陕甘宁解放区,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是10∶1,而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两万多人,并且大都分散在陇东、山西等地作战。
为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然而,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主动撤离”还是“与敌决战”是非常艰难的抉择。最终,毛泽东用了16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解开了大家的心结。毛泽东当时说:“蒋介石以为占领了延安,他就胜利了,实际上失去了民心,他破坏了和平。”毛泽东还作了一个比喻:“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包袱,包袱里放满了金银财宝。这时如果继续背着包袱,就可能把自己陷入被动,被强盗劫掠个精光。如果这时主动把包袱扔掉了,你就可以和强盗进行斗争,甚至把他打倒。这样你不但能保全自己,而且也保护了包袱里的金银财宝。”用这个比喻,毛泽东告诉大家,“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会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更大量地消灭敌人,到了一定时机再进行反攻,延安会重新回到我们手里”。面对有些同志的疑惑,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开导大家:“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经过一系列的说服教育,最终毛泽东解开了大家思想上的结,也化解了众人情感上的困扰。
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3月19日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队进入延安时找不到任何食物,也不能从老乡嘴里得到有关人民解放军的任何情报。他们发现“占领”了一座空城。
在一年多的转战陕北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没有过黄河。当时党中央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精神上的影响,毛泽东考虑到自己和党中央在陕北,会给陕北人民和全国的解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第二个是军事战略上的考量,毛泽东说:“我可以吸引国民党的很多主力部队。”
当年,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的八百余人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在转战期间,部队走了1000余千米,经过了37个村庄,所走之地沟壑纵横、山峁林立。他们经常遇到“三难”:行军难、吃饭难、住宿难。但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毛泽东依然以“蘑菇战术”紧紧“吸”住胡宗南的二十多万精兵。有时两军相距仅两千米左右,有时仅隔一个山头。同时,毛泽东还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他提出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战略部署。一年多的转战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初春,画家石鲁接到一项创作任务,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转战陕北》。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他自幼喜好绘画,后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石鲁,“石”是清初画家石涛的“石”,“鲁”是鲁迅的“鲁”。据说,在上学期间,他曾向家里要了一个学期的学费,瞒着家人骑着自行车翻越秦岭到西安,一直到次年1940年,才艰难地到达自己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黄土高原的十多年时间里,石鲁经常背着自制的画板,为当地老百姓以及老红军画素描和速写。
1959年接到任务后,他从西安赶到北京,暂住在新街口的一家宾馆。此时正值夏季,一天深夜,石鲁的房间内亮着灯,书桌上散落着一些画作草图。他对着墙壁上未完成的三幅国画思索着,画面中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一处被称作“画眼”的“留白”,这处留白该如何下笔已困扰他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此时距离画作交稿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最初石鲁在画《转战陕北》草图时,打了长时间的腹稿,最初草图的整个场面也是宏大的,高原当中有很多军队、人物出现。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画作中的其他人物全部去掉,只突出毛泽东以及旁边的两个战士、马匹。这样化“繁”为“简”,更突出了伟人的形象,使画作具有自然不突兀的感觉。此外,画作用色非常沉稳,不“火”不“躁”,颜料是从琉璃厂老店铺中特意选取的老朱砂。石鲁当时和雕塑家马改户同行,为了把毛泽东的形象刻画得逼真,他托马改户制作了一尊十几厘米的泥塑,通过泥塑他不断揣摩、勾画。在画作的初稿上,毛泽东手上拿有一根拐杖,除“拐杖”细节外,大家对其他部分都很满意。为了让画作顺利参展,画家罗工柳和石鲁把画作中的拐杖“挖”了下去,如今观者仍能看到画面中“拐杖”若隐若现的痕迹。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艺术作品特点是求新、求险、求奇。《转战陕北》打破传统构图方式,借用了“三远”法中的高远和平远。画作近处的山体用了高远,而远处的高原借用平远。把两种方法融合到一幅画作中,这是开创性的。画作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却也有独到之处。中国的山水画往往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无论宋元明清,人物和自然始终融为一体,人物在山水画中多是补衬点缀。而石鲁反其道而行之,他把人物作为重点,远山和近山反成了人物的衬托。
画作完成后,有人提出异议,《转战陕北》中不见千军万马、军队。陆定一同志巧妙回答说:“我们现在看到虽然没有画大量的人物、军队,但是在大山大壑中却隐藏着千军万马。”有不少看过画的人说,画作中毛泽东胸中有百万雄兵、胜券在握的感觉,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从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从吴堡县的川口村渡黄河,共计行程1000余千米。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运筹帷幄,有力推动各解放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由此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1948年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也直接验证了毛泽东关于“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科学预言。
转战陕北,安定了民心,鼓舞和坚定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这离不开中共中央的智慧决策,离不开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民军队,离不开陕北这块土地和人民。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历史当永远铭记。
(本报记者游映霞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