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讴歌

​ ——文化文艺繁荣发展的“稷山路径”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01

记者 赵卓菁 通讯员 杨明有 段杨慧

蒲剧电影《枣儿谣》全国公映,荣获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称号;“墨韵遗风”明清匾联拓片展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展入选国家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创新剧目《后稷之魂》登上央视栏目,惊艳全场……近几年,稷山县充分发挥文艺骨干团队及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排演创作了一批反映稷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文学作品等。这些作品成为稷山的亮丽名片,有声有色地讲述了稷山故事、传递了稷山声音、塑造了稷山的美丽形象。

与文艺创作交相辉映的是稷山群众文化活动的如火如荼。随着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稷山庆丰收活动暨第十届板枣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戏剧惠民、欢乐百姓”送戏下乡及“我有拿手戏”群众文艺大展演等活动的开展,群众的文化热情被点燃,欣赏表演、参加比赛,听戏曲、品经典……在文化参与中提升了文化素养,带动了稷王文化名城和县域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文艺的繁荣发展,正在为稷山这座底蕴厚重的稷王文化名城积淀着无尽的文化内涵。

“赓续红色基因 开创美好未来”

奋力谱写文化文艺繁荣发展新篇章

“回望历史,赓续共产党人文艺为民、文艺服务革命事业的红色基因;开创未来,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崭新篇章。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赓续红色基因,把握前进方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奋力开创稷山文化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为加快稷王文化名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稷山县委书记吴宣说。

红色情景剧《一封家书》在全省全市获奖;《铁面御史姚天福》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剧团原创剧目参加了省第二届艺术节展演,荣获省第十六届戏剧“杏花奖”全部四项大奖。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出精品、创佳作,不断推动全县文艺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稷山县“十四五”规划专门用一章内容阐述“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全面推动三产市场化”;该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弘扬后稷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联结合实际出台了文艺精品创作规划,逐步建立完善精品创作的推进机制……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文艺工作的“给力”部署。

再把目光聚焦到刚刚召开的稷山县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前,百余幅书画摄影作品如一餐饕餮盛宴引人注目;会上,该县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文艺界代表100多人齐聚一堂、共话文化文艺,书记、县长殷殷嘱咐,代表们畅所欲言。稷山县文化艺术工作者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文艺繁荣发展空间无比广阔,文化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该县文化文艺事业风起扬帆正当其时。

稷山县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十四五”“1861”总体思路和2021年“1185”工作思路,聚焦“十大行动”主引擎、“八大战略”硬任务,充分发挥凝心铸魂、凝神聚气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风尚,在追求艺术高峰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一篇篇作品、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画、一个个镜头、一次次展览,稷山县文化艺术工作者始终用文艺的形式热情讴歌转型发展、蹚出新路的生动实践,用文艺的力量奏响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时代强音,贡献出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磅礴力量,文化文艺创作呈现出了积极健康、主流向上的良好态势。

“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锻造造诣高深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

5月13日,稷山县国家级非遗高台花鼓、稷山老调等文艺节目惠民演出走进该县西社镇清水庄村的新闻图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该报点评时称赞“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图景,展现在祖国大地上。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这张文化惠民演出的图片,近处的表演者全情投入、远处的村民们看得入神,真实生动。”

稷山县许许多多文化艺术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考察时指出,“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总书记的讲话使该县干部群众坚定了文化自信,赋予了文艺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把牢正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文化资源和人民群众开展创作,秉承创新精神,丰富创作形式,各方担当负责,促进繁荣发展,作品体现爱党爱国爱人民,富有时代气息,有泥土气、乡土气、冒热气。”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润如是说。

稷山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在生活上真诚关怀,营造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培养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打造一批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等,真正形成合力、组成团队,引导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身文艺事业发展。

“稷山县音协程亚康、南红霞的‘稷娃娃’组合,走进央视《星光大道》;县美协郭舒红在全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中获奖;县诗联协会陈晓明诗联作品在西安古城楼上悬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爱珍文创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稷山县文化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得艺术创作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大突破的黄金期,打造出更多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名片,成为稷山县文化艺术建设的一大亮点,展示了后稷故里、板枣之乡、千年古县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作为稷峰镇陶梁村的一名枣农、民间文艺爱好者,郅平威多年来到北京、广州,去太原、贵州,用多种艺术形式讲好“一枣知千年”的故事。他组织本村30多位农民文艺爱好者,主动参与了古井浇园场景复原、枣园开杆仪式、枣乡民歌表演和情景剧《又见十里秋霞》等民俗表演活动,接待了许多省内外领导、外宾、游客数万人次,使国家板枣公园聚拢了人气、增加了客流量,提升了枣乡稷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说,“我们还要多想点子,多出新招,打造出有乡土味、接地气、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的好作品”。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目前,稷山县文联12个协会有会员108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2人、省级会员81人、市级会员189人。这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奋战在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成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学习楷模和中坚力量,稷山文化文艺工作呈现出了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创作无愧于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作品

近年来,稷山县文化文艺工作者不负使命,勇于担当,坚持“二为”“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将个人艺术生命融入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中,走进人民心间,走进思想高地,走进奋斗一线,致力于文化文艺创作、表演、研究和传播,使稷山县文化文艺园地百花竞发、硕果累累。

“我们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姿态,立足稷山,面向全国,着眼未来,不断创新,做忠诚实干、担当清廉的文艺人,为新时代引吭高歌,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稷山县文联主席原旭东说。

——文艺创作百花争艳。该县出版发行了《行走稷山》《沧桑稷山》《稷山历代明贤》等一系列文学类书籍,在传承中赓续了稷山文脉;创作了《五谷香自稷山来》《桃源仙境马趵泉》《请到我们枣乡来》等原创歌曲,让乡愁成为后稷儿女的共同记忆;戏剧《枣儿谣》《铁面御史姚天福》、大型鼓舞剧《稼穑风》《后稷之魂》等新创剧目,在全社会倡导崇德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展示出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精品。

——文艺表演深入民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稷山庆丰收活动暨第十届板枣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成功举办;“戏剧惠民,欢乐百姓”送戏下乡活动、“我有拿手戏”群众文艺大展演、文化活动“四下乡”及春节社火游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艺发展各有所长。2020年,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创作研究基地落户稷山;十余年来,后稷文化研究会潜心研究传统农耕文化,编印《后稷文化》会刊49期,《稷人说稷》《农耕之祖》《后稷大传》《后稷文化简明读本》等一批文化研究成果付梓问世,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连续举办两届,稷山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我们要叫响后稷品牌、彰显文化担当,在后稷文化研究上精研细探、多出成果,在非遗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上辛勤探索、搞好服务。”稷山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水龙说。

——文艺传播有声有力。高台花鼓、高跷走兽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频繁亮相国内各大舞台;县文联举办的“后稷故里话丰年”稷山海内外征联大赛,备受海内外楹联界的热切关注;蒲剧《党的女儿》参加了央视《红旗飘飘七一戏曲演出会》特别节目录制;创新剧目《后稷之魂》参加了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录制;文化艺术产业精品《稷山杨赵大红灯笼俏销市场》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廉政蒲剧《后稷教稼》动漫片、《后稷故里魅力稷山》形象片、情景剧《又见十里秋霞》、《丰收之歌》主题摄影展等,亮相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

“我们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正让文艺工作始终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上档次,上水平,出成果,出精品,为建设‘六个基地一座名城’、推进稷山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凝聚力量。”稷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寒梅说。

得益于稷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该县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稷山文化文艺工作者正朝着更加兴盛繁荣发展的目标砥砺前行、不断奋进,用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利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热情讴歌转型发展蹚新路、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取得的成就,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