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03
记者 朱 姝
初夏时节,站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汾河入黄口,汾河黄河交汇相融,一川河水奔腾向前、不舍昼夜。
黄河岸边,沿黄一号公路上,满载油桃、大米的车辆呼啸而去;望河台上、北辛舍利塔边,万亩麦田如浪翻滚。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在万荣乘坐楼船泛舟汾河时留下优美诗句。如今的黄汾岸畔,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重现在世人面前,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正在奏响,“母亲河”在这里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路通——一号公路全线通
记者驱车行驶在万荣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放眼望去,笔直宽阔的道路绿树掩映,生机勃发;路旁的田野一片碧绿,与道路旁的红色塑胶慢行步道交相辉映。
“过去这条路是另外一副模样。这条路以前叫朝圣路,路面很窄,遇上下雨下雪,路面泥泞湿滑。别说运送货物,就是日常生活有时也难以保障。”万荣县荣河镇农户张天来说。
为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交通难题,万荣县以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按照“专用性、安全性、智慧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公路建设思路,统筹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绿道、花香彩道、金色大道、文化廊道”,坚持道路建设同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相结合,最终建设高标准的黄河一号公路。
据介绍,万荣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规划投资5.6亿元,新改建道路69.3公里,是串联城区、美丽乡村和后土祠景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黄河根祖文化游的重要旅游线路。
今年以来,万荣县将沿黄旅游公路通道绿化工程作为“绿满万荣”行动开篇的攻坚战,对道路两边原有保存较好的树木进行修剪、整理,补植同龄树,选择耐旱、易活的花草和灌木乔木,美化沿黄路两边的地被、通道、荒山、荒坡。同时,结合黄河文化、后土文化等打造精品绿化美化节点,使沿黄旅游公路既有景观效果,又有文化底蕴。
岸绿——生态又绿黄河岸
随着汾河水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的落地和实施,万荣段黄河两岸的绿色生态工程和后续养护工程也在逐步推进中。
黄河岸边,有一座形式独特的宝塔观景台——北辛舍利塔。据介绍,该塔修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通高约15米,是元代流行的喇嘛塔与明代出现的金刚宝座塔组合形式的变体,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黄河岸边重要的文物资源,北辛舍利塔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我们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北辛舍利塔观景台。”万荣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李福刚介绍。
北辛舍利塔观景台,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沿线九大观景台之一。北辛舍利塔生态修复投资1300万余元,占地总面积约300亩,主要包括50亩的观景平台,30余亩的花海,400米的步行栈道,200亩的荒沟生态修复。其中,观景台工程于2月份启动,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
在这座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舒缓通畅、纵贯南北,绿荫满道、联通黄汾的万荣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还可以看到填补黄土高原种植水稻空白的万亩稻田,碧波荡漾的万亩优质小麦,生产要素集聚的万亩玉米高粱专业生产区……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幅满载收获与喜悦的动人画卷,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然,最吸引人的是风光旖旎的黄汾盛景。当夕阳的余晖洒满黄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便会尽收眼底。
水清——一泓清水入黄河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与黄河隔山而望,千里相随,进入万荣县境内后并行20多公里,在荣河镇庙前村会合,形成汾河入黄口。
一泓清水入黄河——走进庙前村,这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汾河之滨的老百姓立志让“母亲河”再现秀美风光的愿望,由此可见一斑。
汾河万荣段位于汾河最下游,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改善汾河水就是改善黄河水。如今,记者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夕阳西下,汾河一路蜿蜒向前,缓缓投入黄河的怀抱。
据介绍,为持续改善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围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万荣县承建了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站,实时监测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及时掌握断面水质状况。
与此同时,为确保河道长治久清,万荣县以河长制为抓手,在设置65名县乡村三级河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实各级河长管、治、保“三项职责”。落实巡河专项经费,确定专职巡河员9名,实现县域内河流管理全覆盖。利用河长制App定期巡河,对涉河违法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同时,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要求,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清理汾河“四乱”问题30余处、违建乱占面积6.9万余平方米,涉河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2018年以来,汾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18年,庙前村断面水质为劣V类,2019年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2020年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2021年1月至3月达到IV类水质标准。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场景正在重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