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6-01
□记者 王露 荆毅萍
▲柔美飘逸
峨冠博带、古韵悠长。衣袂翩翩、宛若惊鸿。
着一袭汉服,承千载风华。
脚踏青鞋,首挽云髻,裙裾翩飞,恍若梦境。
……
“像是穿越到了古代,找到了那种古典小女子的情怀。”
“这套衣服一上身,就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
在康杰中学汉服社团的活动室里,看完社团的宣传短片,聊起对汉服的感受,换了装的学生们含笑作答。
2014年至今,汉服社团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汉服充实和改变了几届学生的生活,他们也因此爱上了汉服的美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并从中获益良多。
▲清新怡人
给未来确定了方向
“确定未来想要去做和汉服有关的事业,是在初三那年。”即将高考的李明璇告诉记者,当时中考的压力太大,每天都很烦躁,就想着把自己放空,换身衣服出去走走。
“那时,我穿上了人生第一套汉服。穿上它走在公园里的林荫小路上,我立刻感觉跳出了时空,心情豁然开朗。当时就决定,以后要用更多样的形式,把汉服及汉文化传播出去”。
▲端庄典雅
加入康中汉服社团后,李明璇了解了更多的汉服知识。她告诉记者,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穿汉服,所搭配的珠钗、环佩等饰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即使同性别的同龄人,职业不同,着装也有所区别。一个裙摆上几串裙角的绣花,甚至细小到衣襟、纹路的走针,都是值得结合历史文化细细玩味的,这让李明璇非常着迷。
“越学习越能感受到汉服的美,同时越发感受到历史的深远厚重。”李明璇说,服装,既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装形式,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成员经常在一起梳理汉服的发展历程,探讨汉服深厚的文化内涵,这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倍增,也更坚定了她的理想。
给生活增添了仪式感
中国是礼仪之邦,汉服是礼仪文化的一种载体。穿上汉服,色愈恭,礼愈至,在一兴一礼间畅叙幽情,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华儿女本色。对于汉服社团现任社长裴怡来说,汉服带给她更多的是礼仪,也是那种严肃、优美而又厚重的仪式感。
“记得初二参加百人读写大会,前期彩排时着便装,大家也没觉得特别。临近表演,老师小心翼翼地捧来汉服让我们穿上。‘揖礼’讲究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穿上汉服之后,那股松垮劲儿瞬间消失。我们心生恭敬地行礼,小心翼翼地展臂,生怕展示不出汉服的风采。”从那时起,肩上的重量使社团成员恍悟,古代的礼仪是如此严肃,就如古代诗词一般,穿越历史茫茫风沙,深深镌刻在每一页泛黄的纸张背后,唤醒人类的共通情感。
从此以后,裴怡也把这种仪式感带入日常生活中。她平常会穿着汉服上街,也带动家人一起穿汉服,讨论汉文化。“我们常会因为一件历史趣事开怀大笑,也会为了某个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怅惘。逢年过节,家人也会举行相应的仪式,沿袭传统,认真对待生活”。
将汉文化传递给世界
作为康中汉服社团的创建人及第一任社长,裴至真说,汉服的美,是柔和娴静的典雅之美、是清新含蓄的平淡之美、是端庄优雅的大气之美。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汉服之美、了解汉服之美。
成立汉服社团,不仅仅是为了将汉服穿在身上,更希望通过汉服这个载体,挖掘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礼仪文化。因此,裴至真经常带领社团成员组织策划一些主题活动,向广大师生推广汉文化及传统礼仪。
“对汉服越是了解得深,就越是被它背后的历史文化所吸引。”裴至真说,通过接触汉服,了解汉文化,他发现汉服和中国古建筑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也因此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研究,进而大学读了建筑设计专业。
“大学期间,作为国学社团的社长,我仍然组织开展各类汉服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汉服,喜欢汉服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内涵。”裴至真介绍,大三、大四的英国留学经历,让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向外传播汉服,传播汉文化。他称“汉服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一大亮点,在2020年申请纽约大学研究生时,更成了他的加分项。裴至真说,今后,他还会不遗余力地向外推广汉服,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先辈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汉服及汉文化留下来、传下去。”裴至真说,汉服的再度兴起,不仅是为世界服饰文化增添华章,更重要的是可以延续华夏文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