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一个村庄的精神凝聚与传承

——走进稷山县革命老区稷峰镇马家巷村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5-18

□记者 赵茜 王捷

穿过一座颇有气势的门楼,一条笔直的柏油路向前延伸,两旁栽种的林木郁郁葱葱,其间不时出现的现代化路灯与陈设颇为亮眼。本期我们的目的地,便是位于柏油路尽头的革命老区——稷山县稷峰镇马家巷村。

这里是稷山最早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村庄,涌现出不少革命先烈和老八路、老干部,是“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日,记者前往该村,在稷山县老促会工作人员及马家巷村党支部书记马红俊的带领下,进一步了解这个村庄,感知其背后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马家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堂外观

村民捐资,镌刻红色印记

走进马家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颇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感,宽敞崭新的基地让人眼前一亮。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到中段,是人民英雄、时代楷模展示墙。再往上走到坡顶,英烈堂、美丽乡村馆、壮丽稷山馆3个雕梁画栋的仿古展馆气势恢宏,分别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辈英雄事迹、马家巷村新农村新面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稷山县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变化。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们村先后有36名青年投身革命,其中有7位烈士。”马红俊说,“村里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特意捐款建造了这样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以前,村里一直没有什么固定地点纪念这些革命先辈,但村里人一直在心里铭记着他们。2018年1月马红俊上任后,多次和村里在外工作的老干部商量,决定开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筹建工作。当年12月,趁着春节节假日许多村民回家的契机,他们给每家每户发了倡议书,很快得到了村民及在外务工人员的大力支持。

“村里人都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好事。”马红俊说,大家积极捐款,上至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还有一些革命先辈的后人都纷纷出资出力。最终共筹资金210余万元,其中,在外创业人员马保平捐资建造主建筑英烈堂,在外工作人员马文其捐资建造美丽乡村馆。

有了资金的保障,2019年年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启动。为了让其更有寓意,马红俊还特意联系了县关工委、县老促会、县史志办的专业人士和一些在外工作的老干部,一同规划、研究,增添了许多红色元素。

“英烈堂前的护栏上有我们村36位英雄的人物雕刻画,屋檐上是抗日战争革命故事彩绘。”每到一处,马红俊都细细指给记者看,“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后代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时刻不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说,后山还建有2座六角凉亭,也都是围绕红色文化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节点,也都画在了亭子顶部。

如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马红俊说,今年他们还将另辟一块地方,展示新时代共和国功臣的事迹,弘扬时代精神。

不忘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在英烈堂的一整面墙上,从马家巷走出的36位革命英雄的事迹介绍,令人震撼。有关马家村的革命斗争历史,也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

为了收集他们的资料,马红俊等人翻阅了《稷山县志》及部分史料,并对村里口口相传的革命事迹做了记录。有的人没有留下照片,就通过亲戚的描述,请专人仔细画出他们的模样,有的实在没办法还原相貌,就以他们的烈士证为印记。

据马红俊介绍,1936年红军东征,受其抗日宣传的影响,仅1937年秋,马家巷就有12名青年踊跃参军,走上抗日武装前线,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8年,中共稷山县委还曾驻在马家巷村,使这里成为稷山革命根据地。

马红俊说,36位英雄之一的李银来,是稷山县早期中共党员和重要领导人之一。1937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内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1938年成立了马家巷村党支部,先后带领20多名新发展的党员,组建农、青、妇等抗日救国团体宣传抗日,历任中共稷山县委组织委员、中共稷山汾北区委书记。

“李银来还自己筹款,制造小船在汾河上摆渡护送我党地下工作人员,进行情报传递。”马红俊说,在党的抗日纲领的宣传感召下,村里的青年多次自发组织与路过的日军散兵进行战斗,曾杀死两个日本兵,并把缴获的两支步枪送给了抗日队伍。

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马家巷村仍然是汾河北岸我党坚强的革命根据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36位英雄,有的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后代;有的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马红俊说,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鼓舞着马家巷人。

74岁的马振成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程监理,基地建成后,他主动请缨义务打扫卫生、浇灌修剪花草。他说:“年龄大了,也希望能为村里做一些好事,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这里都是为马家巷作过贡献的革命英雄,在这里工作也表达对他们的一种敬意。”

20多年来,该村一直有36岁同龄人一起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也得到了该村青年的重视。2020年,全村36岁的年轻人共同捐建了门楼和六角亭台,在为家乡献爱心的同时,致敬革命先辈。

依托资源,打造宜居新村


如今的马家巷红色教育基地,已被列为“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稷山县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稷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稷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稷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军人教育基地”。

作为一块坚强的革命根据地、一座红色的革命摇篮,马家巷村哺育了一批革命志士。而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该村亦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行走在马家巷村内,村容整洁、绿树成荫,大小街巷全部水泥硬化,配以现代化设施点缀,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华小镇。篮球场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据马红俊介绍,马家巷村始建于明朝,因马姓先居,一整条巷子的人都姓马,因而取名马家巷。如今村里以马、李为大姓,还有黄、刘、董、崔、宁、史姓。此前,马家巷村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距离此处几里外的汾河边,由于地势低,汾河涨水导致村子时常被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障。为此,1965年到1968年,该村进行了一次规划选址,并组织村民分期搬迁到了如今这块地方。

全体村民团结协作,平田整地、兴修水利,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力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新建村门楼,实施街巷绿化、美化、亮化和自来水入户工程,使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马家巷村小学也按照一流标准兴建,为本村和附近村庄的学生就读提供了方便。

为发展农业经济,该村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帮助村民科学种田。同时,正确引导村民外出创业,拓宽致富途径,发展一批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广大村民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生态村”“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省级平安村”“运城市文明和谐村”“县级廉政文化示范村”等。这些正是对该村发展肯定的生动写照。

采访中,记者在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见到了该村退休干部、89岁的马帮稳老人。他对如今的生活表示欣喜,对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表示肯定,对村“两委”的工作表示赞赏。他说,传承革命精神,对培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十分有益。

“传承革命精神,发扬红色文化,铭记历史,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我们将进一步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得更美好,让村民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马红俊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