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实,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涵义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复兴也包括民族文化复兴。任何一个民族的兴盛强大,必定表现在文化层面的强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必然肩负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科学方法,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承担文化使命、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对文化的性质、地位、功能以及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通过文化批判来反封建、反传统,到强调文化对政治、经济的辅助作用,再到重视文化建设的独立性,认识到综合国力中文化的独特作用,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党的战略任务之中。时至今日,中国文化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中国精神在实践中怎样传承、对传统文化怎么看、怎么对待西方文化等,我党对此作出了回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辨别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首先是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12个字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其次是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坚持”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方向,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民”角度出发,坚持人民立场,明确了文化的性质、服务对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的,后来我们党不断完善贯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活运用,揭示了意识形态特殊的发展规律,深化了我们对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文化发展方法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结合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吸收了我党历史上历代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创新。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方法途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领导文化建设、指导文化工作,获得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这也是我们党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指导思想优势。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社会革命成就,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果一个国家不独立,或独立之后国力不强盛,全体国民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尤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真正使中华民族站起来。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显然,要说自信的话,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这就是我们自信的“硬核”底气。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否则,我们不可能找到文化自信的正确道路。文化自信的重振,民族精神的重塑,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者,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是文化自信底气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带头实践先进文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先进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与时俱进的品格。所以,在我党的百年历程中,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和要求,以实践为基础,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代表了百年来不同阶段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始终坚持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的主旋律,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今,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党在统筹“两个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中,依然保持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步,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作出创造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党先进文化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根本指针。中国共产党不管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总能根据时代的要求,汲取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精髓,创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并使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上执政的位置,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精华的完美融合,用马克思主义扬弃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他场合多次强调它的“精神标识”“精神印记”“精神基因”作用。最关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把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密切结合,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敬意,而且对于怎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概括了一套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是文化自信的树立者。从百年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一直充满着自信,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自信树立者。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恢复经济,搞建设,强国富民,还在实践上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民族复兴的维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到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这是自从我们党建立以来,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