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从“沉陷”到振兴的嬗变

​ ——关于对河津市南桑峪村的调研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1

■梁 璐 张 洁 焦恒琦

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做好衔接文章、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在这个探索中,曾经因煤而富、因煤而沉陷的河津市南桑峪村,蹚出了一条越过贫穷、跨过“弯道”的“四三”路径,实现了从户户危房到“运城市文明小区”、从群众“窝在大山”到进城闯天下、从增收困难到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从沉陷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全方位巨变,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近日,我们深入南桑峪村进行了调研。

实施“三强”工程,点燃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南桑峪村坚持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抓学习、强理论、立规矩,打造坚实“战斗堡垒”,真正把群众汇聚在党的旗帜下,聚起乡村振兴的合力。

强化制度建设,锻造“主心骨”。南桑峪村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实行支部委员全职在岗制度,分工负责抓好工程建设、物业管理、民生事业等。建立“向村民承诺”制度,支部委员和党员每年向村民承诺5件实事,并把承诺张贴在自家门口,年底在全村大会上兑诺交账。

强化思想教育,打造“先锋队”。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经常性开展夜间集中学习,依托小区电子屏、微信群,每天推送学习要点,使党员干部在学通弄懂做实中提振开拓创新的精气神、激发义务奉献的自觉性。在南桑峪村,无论是脱贫攻坚、村务管理,还是环境卫生、矛盾处理,处处都有71名党员冲在前、做标杆、搞服务的身影。

强化奉献作为,当好“领头羊”。“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桑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清自上任以来,就以集体为家,把村民当亲人,甚至把自己的生意交由他人负责,全身心投入到易地搬迁、民生保障、就业创业等群众关切的事上来。从跑搬迁手续到筹资建房,从义务捐款到物业管理,王国清永远冲在第一线,给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树起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以实打实的奉献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近年来,王国清获得的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级特级劳模”等市级以上荣誉就多达38项。

抓好“三轮”驱动,建设群众满意的宜居家园

面对90%地下是煤炭采空区、85%房屋断裂倒塌的窘境,南桑峪村杜绝村东搬村西、村北搬村南的反复搬现象,克服没地缺钱困难,让村民一次性搬出烂山沟、住上小套房、当了城里人。

低价购房,让群众搬得起。南桑峪村积极申报省地质灾害补偿金,多方筹集3000万元启动资金,2012年在河津市区建成占地百余亩、总投资1.9亿元、共22栋住宅楼的南桑峪幸福小区。本着搬迁不给群众增添负担的原则,把购房价格降到每平方米560元,比成本价还低1200余元。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筹款300多万元,让28户困难户每户只出5000元即可购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全村735户2576人都顺利乔迁新居。

健全设施,让群众住得好。在一并接入水、电、气、暖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老年公寓、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医务室、休闲广场等。其中,老年公寓硬件每间标配一室一厅一卫,电视空调一应俱全。对于棋牌活动,该村化堵为疏,专门设立活动室,限制场所、限制费用、限制时间,实现了健康消闲。

落实保障,让群众安下心。在民生保障上,实行“四免两补”,即免除物业、暖气、学生校车接送、75岁以上老人在老年公寓吃住等费用,对优秀学生予以1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为村民每人每年补贴100元医疗保险费用,切实减轻群众生活压力。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聘请教师为学生免费辅导功课,解决学生无人辅导、家长“疯狂”报班的问题。

坚持“三业”并进,提升增收致富的“造血”能力

南桑峪村把村民是否有活干、能否稳得住、是否能致富作为检验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准,在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致富能力上狠下功夫。

搭台架桥促就业。南桑峪村加强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并对每人每天补助50元,免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村民学习培训的热情。南桑峪村还成立劳务派遣公司,积极联系周边企业,组织村民就近务工,使原来的务工农民由赚体力钱到赚技术钱,工资由每月2000多元提高到每月4000多元。

因地制宜强产业。南桑峪村在山下抓就业的同时,立足群众下山进城、土地仍在山上的实际,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对每棵苗木补助5元、每亩补助700元,共栽植花椒、核桃、油松等3400亩,保证全村劳动力都有活干。

真金白银帮创业。出台从资金到场地再到后勤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为运输车队提供保险等服务,为馍铺免费提供门店,为养殖户免费提供水电、培训指导,为遇到困难的生意人提供资金帮助……如今,洗车城、家具店、饭店、物流公司等大小20余家企业在南桑峪村遍地开花,带动997名村民就近就业,占全村适龄劳动力的95%以上。

推进“三治”融合,培育和谐善治的文明之花

南桑峪村坚持把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连续斩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个国字号荣誉。

以自治为基础,变他律为自律。健全自治制度,围绕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邻里关系等问题,制定和成立符合村情的“一约五会”,提高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水平。每月25日召开户户参加的物业管理大会,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予以通报批评。目前,当街吵架、乱扔垃圾、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不仅在村内销声匿迹,一些群众更是以实际行动在河津市区为南桑峪人赢得讲文明的口碑。

以法治为保障,植土壤打根基。建立监控巡逻联防机制,组建巡逻队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巡逻,在小区安装59个摄像头,实现监控全覆盖。制定“楼管—网格长—民调会—‘两委’主干”四级矛盾化解机制,7名网格长22名楼管每月入户两次宣讲法治知识、掌握社区情况,做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近5年来,全村没有出现一例信访事件,没有丢失过一件物品,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以德治为先导,转民风树新风。建强文化载体,以村史馆、民俗馆等为载体,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弘扬文明新风,用一面“笑脸墙”讲述好人好事,用一张“荣誉榜”表彰优秀学子,用一个合作社凝聚小村大爱。村民吴某得了一场大病住院报销后,由“心连心”互助合作社,对其进行差额报销,并捐赠2万元为其子女交学费。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桑峪村干部群众仅用一天半时间就捐出20.86万元,为武汉人民送去他们的爱心。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各村资源禀赋不一,路径必然有所不同。在南桑峪村的个例实践中,仍然蕴藏着一些普遍性的原则。第一,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支部。南桑峪村从搬迁全票支持到创业蔚然成风,从村规刚性执行到捐款人人解囊,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的党支部,时时处处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但这个一呼百应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心系群众、乐于奉献、善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中“换来”的。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村子就发展得好。只有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战斗力,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的“细胞”,聚起发展的合力。第二,乡村振兴,根本在产业。在易地搬迁到城区、人地分离的情况下,南桑峪村坚持“就业、产业、创业”三业并进,对各类人员给予针对性支持,让各类群体都有活干、有钱挣,探索出“无资源”农村的振兴路径。这对于无特殊资源的多数村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产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尊重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也要尊重群众的条件和意愿,做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唯此才能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乡村振兴,保障在治理。南桑峪村之前是一个沉陷村,基础条件薄弱,但抓住搬迁机会,推进重塑性治理,斩获两个国字号荣誉。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有的只是把“三治”融合落小落细落到实处。只有聚焦治理的痛点和堵点,不断健全自治制度,建强法治保障,建优德治载体,才能用“小村规”撬动“大治理”,让文明之花在村里“生根发芽”,助推乡村建设和谐有序。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