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百年四合院里的“红色小花”
——走进平陆县曹川镇龙潭沟中共抗战领导机关旧址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0

□记者 杜磊 崔萌 廖旌汝

平陆县曹川镇龙潭沟有一座承载400余年历史的四合院,在抗战时期,它一度作为中共平陆中心县委、中条地委抗战领导机关驻地,为支持晋南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平陆县曹川镇龙潭沟,在四合院的主人王武平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烟云,回顾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小山村承担大使命

龙潭沟中共抗战领导机关旧址

龙潭沟位于平陆县东部山区,中条山腹地曹川镇下坪村,四面环山,峰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隐秘。全村有20余户人家,大多是不出五服的王氏同宗。

从高处俯瞰龙潭沟村,它就像依偎在佛手心中的玉兔,又像盘卧在龙椅上的巨龙。它的脚下有一巨大岩石横卧沟中,小河在其身旁流过时形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潭,被称为龙潭,龙潭沟村名因此而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曾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晋南政治军事中心,是一片神奇的红色热土。

如今,在林木的掩映下,这座四合院虽只剩断墙残垣,但饱经昔日的烽火淬炼,愈显厚重。仔细观察,其建筑结构极其讲究,除东西南北四面房屋,4个角还各有一个耳房。“当年警卫员就站在4个角放哨。”王武平将那段革命故事娓娓道来,一段鲜活的往事呈现眼前。

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1938年3月运城沦陷,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退守中条山。

中条山南邻黄河,是山西的南大门,素有晋、豫、陕三省屏障之称。中条山对保卫中原、屏障大西北、掩护陇海线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华北的最后一道防线。

与此同时,阎锡山第七专员公署同各县办事机构及所属各县政府也转移到平陆三区(抗战时期平陆县曹川、后窑、下坪、七泉一带为平陆三区),区政府所在地在下涧村,牺盟会运城分会及工、农、青、妇四救会也随之迁移到下涧村附近。一时间,平陆三区成了晋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在东西长二三十公里,南北宽十余公里的区域内,蒋、阎、日等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敌特汉奸防不胜防,形势非常复杂。

众乡亲合力为抗战

王武平介绍平陆县委、县政府在龙潭沟革命遗址遗迹建立的保护碑

1938年11月,中共平陆中心县委经中共晋豫特委批准成立,先驻扎在平陆三区崖头村,后移驻附近的龙潭沟村王哲家。王哲,就是王武平的父亲。

“当年,我父亲和大伯王有定都是八路军,同时都是党员,凭借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将我家房屋提供给中共平陆中心县委作为驻地使用。”王武平自豪地说,王一飞、董奥林、李哲人等几任中心县委书记,以及柴泽民、薛韬等两位组织部长都曾在他们家住过。

此前在崖头村,因我党未在此地活动,群众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地主趁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共产党政府作对,造谣“共产党共产共妻,他们和国民党政府作对,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部队和机关人员要磨面、担水,他们不让用石磨和水桶,处处为难。这样在崖头村住了1个月时间,不要说开展工作,就连日常生活几乎都维持不下去了。靳家底总支书记靳太成和区委赵连成提议,把中心县委机关迁至龙潭沟村。虽然该村有20余户人家,但建有党支部,有7名党员,支书王仁秀、组织委员王有定、宣传委员王哲政治觉悟高,特别可靠。再加上村里住房也比较宽裕,而且村后有一片树林,开门上山,出入很方便,遇到危险也便于随时撤离。

靳、赵二人之后赶紧来到龙潭沟,找到王有定、王哲及他们的父母说明来意。王哲全家商议后决定,腾出自家的西房和北房供领导机关驻扎。村民王随法和王景贵腾出自家的7眼砖窑,王海瑞腾出自家的小阁楼。当时,几乎是全村大人和孩子一起动手,腾房子、架床板、拿灶具、搬柴火,垒锅台,全力支持抗战机关入驻。

警卫连的战士也经常给老百姓担水扫院,农忙时还常常下地帮群众干活。那时,几乎家家有石磨,村里也有碾子,妇女们轮流帮机关碾米磨面。

1939年7月,中共平陆县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在机关驻地龙潭沟王哲家组建县委临时党校,对党的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重点培训支部委员和基层党员,每期20人,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党的建设。李哲人亲自授课,介绍当前形势、党的原则,加强党性教育。八路军办事处领导的黄河话剧团到周边演出,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推荐爱国青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9月,李哲人介绍龙潭沟村王永昌、王谷兰、王哲等一批青年参加晋豫边区游击支队学习,这一期培训200余人,王哲是学员兼党小组组长。

记者走访时看到,当年的油印室、临时党校旧址依然保存完好。

老马夫原是总司令

1939年秋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太行山根据地回延安途中,经垣曲到平陆太寨村,同专门到中条山督战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在平陆太寨村共商抗战大计(龙潭沟和太寨村隔沟相望)。中条地委机关接上级指示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地委书记李哲人等积极准备,将朱德总司令安排在龙潭沟村八路军办事处所在的王哲家西房里休息,王哲母亲见来了许多的客人,赶忙烧水送茶。

当天下午饭后,那位身材魁梧,操着四川口音的八路军同志客气地找她借针线用,原来他上衣的扣子松了。王老太太见这位八路军同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便也无拘无束地说:“还是我来给你缝吧,一会儿再用皂角给洗一洗。”说着老人拿起衣服,到家中找出针线,又拿过来两个板凳让他坐下,边做针线活边交谈。

她聊起自己家的情况:“我有三男两女,老大、老二都是共产党员,老二还是牺盟会自卫队的教官。”正说话,老人的二儿子王哲刚好从靳家底培训班回来。于是老太太赶忙向客人介绍:“这就是我的二儿子。”当时的王哲还是个17岁的小伙子,望着首长不知道怎样开口才好,还是朱德先打招呼说:“年轻人好样的,参加抗日工作,是个好小伙子!”

朱总司令的战马拴在王哲家牲口圈里,王哲的大哥和父亲不时地为战马添草加料。夜里,朱德总司令总是点着油灯写啊写,很晚才睡觉。直到朱总司令走后,老太太才知道那个就是朱德。

“朱德总司令是以秘密身份住在我家的。因为他衣着破旧、待人和蔼,我奶奶一直把他当成给团长喂马的老马夫。”王武平笑着说,从那时起老太太给总司令缝扣子的故事就传开了,一直流传至今。

受伯父、父亲等家人的影响,王武平兄弟姐妹中有3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段历史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从小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可以说这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我们家的血脉之中。”王武平在平陆县新华书店工作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工作,培养出3个优秀的儿女,奔赴祖国各地工作,儿子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后,他和爱人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文化用品店,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如今龙潭沟村的朱德路居、中条地委、中条山八路军办事处、中共平陆中心县委地下党校、八路军黄河话剧团、油印室等遗迹,还在向经过或前来瞻仰革命遗址的人士,诉说着革命先辈当年的故事,英烈的功绩与世长存,他们的名字也不容忘却。

近年来,平陆县委、县政府对龙潭沟中共抗战领导机关旧址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修缮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将逐步建设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广场及道路等配套设施,打造一座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园。

春日的龙潭沟,已是花红柳绿。这座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四合院里长出一簇簇红色的小花,就像红色年代里涌现出一批批不畏艰险的共产党员,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未消失,激励着后辈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