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杨孟冬:蒲州文化沃土的耕耘者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31

□冯红寅

▲杨孟冬

在永济市,他从默默无闻的文物景点讲解员,成长为一名“名牌导游”;他潜心地方文献史料研究,出版了数本本土文化著作;他接力永济文化宣传旗帜,为宣传家乡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

他就是现任永济市文联主席杨孟冬。20年来,他何以从一名鲜为人知的景点小导游,成长为一方宣传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呢?

认真当好讲解员

20多年前,作为土生土长的永济人,杨孟冬从省城求学回到家乡,被分配到黄河滩的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工作。

在蒲州,处处都遗存着古迹名胜,古城、古渡、古桥、佛寺、楼台……当然,还有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杨孟冬就置身在这样的氛围里,享受着“蒲州文化”温暖的烛照。

1998年起,杨孟冬走上讲解岗位。他注意形象,喜欢琢磨,面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身份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讲解方式,把蒲州文化传播给大家。他独特的讲解风格,颇受大家好评。

几年间,杨孟冬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并成功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永济视察做过文化讲解服务。

痴情地域文化

由于职业原因,受蒲州文化的影响,杨孟冬迷上了本土文化。2001年起,他一头扎进史料堆,开始尝试打开“蒲州记忆”的课题研究。

那时候,除了做好单位的本职工作外,他常穿梭在遗迹遍布的蒲州城里。他找来《蒲州府志》,甚至《二十四史》,几乎每天都亮灯到凌晨。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他采取了一种最笨也最有效的写作方式——边学边写。10年里,一张冷板凳,满房古书籍,杨孟冬先后整理、研究并出版了《蒲州民间传说》《永济旅游》《永济八景》《蒲津渡黄河大铁牛》《郡县源流》《唐诗咏蒲州》等书籍。

2010年,杨孟冬被调整到档案部门任职。之后的7年间,他一刻都没停息,把新岗位当成新挑战,自觉担负起档案文化研究编研的重任。在馆藏文献史料的海洋里,他如鱼得水,相继写作出了《亘古蒲州》《档案文化研究文集》《关公与蒲州的渊源》《廉政文化研究文集》等文化著作,获得了不少荣誉。

近年来,永济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杨孟冬用自己的文化储备,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做好文化提供。在文化中心“永济历史文化陈列展”布展过程中,受永济市委宣传部指示,他负责撰写展览文本,并高质量完成了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特长,经常外出写生,深入体验生活,先后创作了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古渡铁牛》《天下黄河第一桥》《开元铁牛——中华魂》《万固寺积雪图》,分别发表于《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运城日报》,得到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运城市美术家协会等美术界专家的一致好评。

宣传家乡再发力

2018年2月,杨孟冬当选为永济市文联主席。上任伊始,他就与班子成员认真履职,发挥文联广泛联系文艺家的优势,团结凝聚文联所属的12个民间文艺团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端正文艺方向,激发、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几年来,由他担任主编的综合性文艺连续期刊《舜都》,一经创刊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喜爱。2020年,10位作家参与“黄河流域特色产业发展文学创作活动”,创作出了10篇约10万字的报告文学佳作,宣传了永济当地的支柱产业,服务于当地经济。他带领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专家们,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深入乡村和革命老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义务送春联、送文化图书、送文艺节目、送新春祝福,让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到党的关怀和文化惠民的福祉。

他还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配合永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2018年永济市竞演央视“魅力中国城”和2020年“全国农民丰收节”鹳雀楼“丰收歌会”节目的完美呈现,都留下了他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有为、默默奉献的身影。

20多年来,杨孟冬在他挚爱的文化园地里勤奋耕耘,在丰盈自己的同时,也在倾情报答着生他养他的蒲坂大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