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为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十四五”开局看项目系列报道记者采访手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3-26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市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大会精神,助力“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3月4日至17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主流媒体记者,对13个县(市、区)和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报道。在近半个月时间里,本报先后派出十余名记者,进工地、入车间、看项目、访工人……亲身感受了河东大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采写了一批深度报道。本报特别推出《“十四五”开局看项目》栏目,集中展示了各地各部门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抓项目建设的奋斗姿态。今日集中刊发部分记者的采访手记,敬请关注。 

项目建设永远在路上,项目建设宣传报道没有休止符。下一步,本报将不断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进一步引深项目建设报道,努力为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3月23日,2021年全市第一批文旅项目集中开工暨盐湖区“凤舞南山”花卉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总投资183.55亿元的16个项目集中开工。 记者 闫 鑫 摄

听,这催人奋进的隆隆春雷

记者 陈永年

“啊,巨大的烟囱中,盛开着20世纪文明的黑牡丹。”上世纪20年代,刚从日本回国的郭沫若,望着苏州河沿岸烟囱中的滚滚浓烟,情不自禁慨然赋诗。

而今,虽然烟囱与黑烟早已成为另一种象征和隐喻,但当时激发郭沫若诗情的动机——个体的努力和区域的发展,依然可以轻易打动我们。

半个多月里,“‘十四五’开局看项目”采访团跑遍了运城13个县(市、区)和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工地、进厂房、看项目、访工人,亲临项目建设一线,零距离倾听河东大地项目建设的隆隆春雷——

为发展高歌,为奋进喝彩!

这春雷,是无处不在的冲天干劲,一如春天萌发的蓬勃生机。

在涑水河畔,在黄河沿岸,在平原,在山区……业态各异的项目,数目众多的工地,无数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各式各样轰轰作响的车辆设施,都给人一种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以一个个普通个体的情结为纽带,联结着个人的责任与城市的未来。

我们清楚,个体情绪的火焰,不会永远燃烧。让人们永葆激情的,是好的制度。一个人干劲再大,只能带动自己,就算这个人是团队领导者也只能影响到身边的人;而一份科学的制度,就会成为激情的裂变器,最大限度调动一个区域所有民众的能动性。这种制度,就是我们“项目为王”的理念,是“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是“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它们,才是激发人们风雨兼程、快马加鞭的本质原因。

这春雷,是不甘人后的信心决心,一如森林中你争我抢的竞相拔节。

各个县域,自然禀赋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产业重心亦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抓项目的决心和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和民生发展的决心。为此,在所有的县(市、区),项目建设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一号工程”;在所有的县(市、区),都是把最有战斗力的同志派往项目建设一线;在所有的县(市、区),都是把最好的资源往项目建设一线倾斜。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着项目干。在项目建设一线考察干部,通过项目建设效果重用干部。如今的河东大地,项目建设不仅是干部能力的试金石,更是县域发展的比拼台。咬定目标,凝心聚力,在这个春天,河东大地正以县域为单位,百花齐放,万木争春。

这春雷,是经济转型的向“新”向“高”,一如春花绚烂之后的硕果可期。

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高科技化改造,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手段“加持”下涅槃重生,重放光芒;我们也看到了新兴产业的登堂入室,逐渐占据主流。这些市场竞争力更强、市场效益更好、与环境关系更加友好的诸多项目的签约、开工、达效,将给运城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发展大步向前的同时,我们一些有关民生和基础设施的项目,并没有落下步伐,它们以同样的节奏与速度,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它们之中,有可以大幅度提高群众就医体验与医疗产品供给质量的医院建设项目,还有可以满足人们更高休闲要求和提高绿色GDP的文旅融合项目和区域生态修复项目,这些项目在补足区域产业短板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更高的幸福感。

一路看来,我们看到了各县(市、区)及运城经开区最好、最有潜力的项目。当然,超越区域之间的比拼和竞争,我们看到的,是整个运城市域经济向着“六新”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的美好前景。

2021年3月,在这个花香弥漫的春天,我们欢喜那呼呼作响的传送带,欢喜那轰轰发力的挖掘机,欢喜那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欢喜那一切喧嚣的声响——因为这一切的背后,是河东大地日日更新、节节向上的声音。

我喜欢这种声音!

扬帆奋楫春鼓擂

本报记者 董战轩 实习记者 李丹凤

连日来,万荣县深入贯彻落实市两会和全市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大会精神,狠抓项目建设,在“实”“新”“快”上下功夫,全面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

奋勇争先锋,实干立新功。从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热火朝天,到汉薛镇北坡村香菇项目基地的繁忙赶工;从海通建材无碱液体速凝剂生产车间的机声隆隆,到连片新品种新模式抗重茬苹果示范园的生机无限……建设者的身影穿梭忙碌于后土大地上各个施工现场、水果示范园、车间流水线、生产调度平台。全县上下万众一心,只争朝夕,大干快上,对“以枕戈待旦、只争朝夕的劲头抓项目”和“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这一全市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大会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注脚。

激发新动能,聚力双招引。“新能源”“新生态”“智能化””自动化”“节能环保”“循环发展”……这些词汇在采访中被建设者们屡屡提及,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批拥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新兴产业。万荣创新招商引资工作路径,通过乡情招商、节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资”又引“智”,以最优服务激发投资热情,激活项目发展的“一池春水”。

抢跑立潮头,换道辟新天。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万荣县深谙此道,不断聚焦优势产业,强力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底盘支撑”。从老牌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华康中药丸剂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运行,到山西康特尔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新引进高速双铝包装机后的提质增效,该县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起点,加快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助力实现换道领跑。

在奋力推进“项目建设年”的当下,一个个项目正在万荣拔地而起,一张张蓝图正逐步转化为现实美景。我们有理由相信,万荣县将以更顽强的作风、更扎实的行动,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用项目建设的成果持续为运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架梁立柱、夯基垒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荣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已然站在了新的起点,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三场战役”促转型

记者 付 炎

时维三月,序属阳春,河东大地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夏县项目建设一线,记者目睹了这里上下一心谋转型的速度与激情,深切感受到了大运城“新花园”的转型之变。

转型之变源于,用心用情打好招商主动战。

山西广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滨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公司年产100万件汽车零部件的项目建设能跑出这么快的‘加速度’,选择夏县真是选对了!”黄建滨口中的项目在夏县目前建设进度最快,从对接洽谈到签约落户,再到今年4月即将投产,一共只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

高速度得益于夏县用心用情打好招商主动战。去年以来,夏县坚持“书记县长打头阵,县委常委齐上阵,政府班子当先锋,人大、政协做后盾”招商机制,紧紧围绕汽车配件、智能电子等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

夏县县委、县政府加大“标准地”、标准化厂房供应力度,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新模式,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机制……夏县有关部门为所有落地项目在用地审批、厂房建设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了一个个重点项目能落地、扎下根。

转型之变源于,补齐短板打好工业崛起战。

作为传统农业县,夏县的工业发展曾相对滞后。然而,在此次采访中,记者从裴介“六新”集聚区、庙前电子科技“双创”基地的宏伟蓝图中,从火热的建设场景上看到了夏县补齐短板打好工业崛起战的突破方向。

今年,夏县持续实施工业转型倍增计划,全面加快总投资35亿元的14个工业项目建设。今年1月开工的山西畅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交通设备制造项目将建成国内专用车生产领域最先进的生产线、国内最先进的专用车辆生产线,为裴介“六新”集聚区树立标杆;即将投产的山西广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0万件汽车零部件项目充分利用回收的废旧金属加工制造动车、铁路专用设备器材和汽车配件,真正做到资源再生利用,同时实现夏县汽摩配产业零的突破……

一批“六新”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夏县实现转型升级搭起了四梁八柱,也将为全市“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夏县力量。

转型之变源于,只争朝夕打好项目攻坚战。

芳菲三月,白沙河城区段生态蓄水与环境修复工程、夏都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夏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正酣。

去年以来,夏县县委、县政府在“狠抓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上下功夫,全面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大力推行领衔服务、挂图作战、定期会诊、精准督办、考核通报“五项机制”,打通项目建设堵点、痛点和难点,加速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今年,夏县将围绕总投资260亿元的114个年度重点项目,一手抓落地开工,一手抓达产达效,确保二季度开工率超过80%。

庭前时有东风入,放眼皆是春消息。夏县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春之曲”必将越奏越出彩!

贴心服务 爱商暖商

记者 李宏伟

“我们的各项手续一切绿灯,合规合法,而且是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二期的800多亩地手续完备,目前正在进行基础建设。”近日,在垣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鹏山西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罗宝高兴地对记者说。

“项目基础建设已经开始,目前正进行钢结构厂房建设。感谢开发区给企业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贴心服务,就没有我们这样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的信心。”在垣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产业园超细高纯铁粉量产基地项目现场,山西华创舜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江辰说。

在垣曲县项目建设一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垣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扭住项目发展的“牛鼻子”,狠抓服务项目建设的措施,以超常规的速度建设项目,以细致入微的措施服务项目,带动了经开区项目全面开花,使入驻企业轻松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企业家的肯定和好评,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我们就是要优化‘四员’服务,做好企业发展‘店小二’,助推企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垣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坚告诉记者。

据悉,垣曲县经开区制定出台创优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20条,推行“四员”服务模式。做好发展事项的“领办员”。在入区企业水、电、气等公共资源供给方面,实行专人领办,全程跟踪服务,有问题直接与政府各部门一把手对接,省略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好审批事项的“代办员”。在项目选址、立项、备案、规划等方面,采取专人代办,变“企业跑”为“政府跑”,先后办理12类29件行政审批事项,为项目早进场、早施工创造了先决条件。做好困难事项的“帮办员”。针对企业和项目发展中的难题,该区及时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研究分析,争取县委、县政府倾斜支持,有力破解了土地、资金、原料等一系列问题。做好监管事项的“督办员”。积极履行属地监管职责,严格落实安全环保措施要求,强化日常监督检查,联合县直有关单位对先后发现的30余处一般性安全隐患全部督促整改到位。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垣曲县经开区还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同发力,启动实施了中小企业产业园、道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中央债券、专项补助等各类资金达1亿余元;储备熟地1000余亩,顺利完成“标准地”出让工作,建设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深化“放管服效”改革,461项行政职权承接到位,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加快审批流程,得到入驻企业的称赞。

通过对垣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采访,记者感受到,垣曲县委、县政府狠抓项目的决心和力度,感受到该县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大干快上,争创上游的火热氛围。感受到垣曲县各个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的超前的服务意识和诚意满满的服务态度。做好东道主,当好店小二。这是爱商暖商的态度,更是聚焦长远、培养发展潜力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引来更多的源头活水,拓宽更多的发展路径,带来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筑起“绿色长城”

记者 赵卓菁

“项目建设”是运城2021年的高频词汇。透过绛县重点项目采访观摩,记者不仅看到全市掀起的项目建设热潮,还看到重点项目带给绛县乃至运城的改变,看到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月12日一早,记者一行来到绛县县城西端的晋都文旅融合项目施工现场,站在晋文公展厅旁的景观步道上放眼望去,环湖路如一条绿丝带合抱园区。这里先后实施了园区道路、绿化、公厕、亮化等工程建设及附属设施安装,启动了晋文公展厅、100个晋国故事浮雕、东入口广场、生态湿地建设等工程,园区环境得到提升和改善,晋国文化展示和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初步形成。

临近中午,绛县县城中心的绛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现场一派热闹景象,内、外科楼施工接近尾声。在与该院院长樊柳龙的交谈中得知,这里原来的住院门诊综合楼将被改造成康养院,助推集预防、养生、医疗、养老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这一民心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医疗保健的期待。

在绛县经济开发区山西泰鑫源铸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健身器材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现场,自动化生产线上笨重的砂处理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从该公司总经理李永忠口中得知,“生产线上的废砂传送到砂处理设备后可实现循环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健身器材3万吨,实现产值上亿元,利税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该项目对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不仅能降低环境污染,还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绛县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坡底育肥场项目施工现场,高标准施工就像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隔绝了尘土和污染。育肥场建成后,将着力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工程师王辉介绍:“猪粪经刮粪机排到污水管固液分离后集中处理,可制作成有机肥,我们还计划将有机肥还田或赠送给农民使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对于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与提高当地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绛县项目建设中对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实践,无一不是在探索增强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之路。

临近返程,车子不断前行,傍晚的阳光照耀在一望无际的坡底村,灿烂而明媚。休闲康养、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张大幕正在古绛大地徐徐拉开。

为一流营商环境点赞

记者 张晓丽

“前期立项帮忙跑手续、筹建时协调厂地,后期项目建成运转后,新绛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优惠兜底政策,前4年“大包”招商招工,解决了企业最大的后顾之忧。”当记者问及为何落户新绛县时,电子商务及智慧产业物流园项目负责人白成如是说。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府要深化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上下更大功夫。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主动深入一线做好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在运城安心投资兴业。

营商环境好不好,项目开工建设是“试金石”。“项目之所以能落地新绛,主要因为开发区产业链成熟,上下游企业对工业蒸汽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开发区管委会指定专人上门服务,帮助办理土地、核准手续,解决我们前期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新绛中圣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子元由衷地说。今年,新绛县共谋划重点项目75项,总投资110.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63亿元,同比增长13.35%。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去年,全市上下精准服务、高位推动“1311”重大工程项目达产达效。全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370.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335.7亿元的110.3%,超额完成10个百分点。今年1月15日,全市第一季度招商引资34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85.54亿元;3月3日,全市第二批16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7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8.1亿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要以开局就是冲刺的决心和态度,持续发力“六最”营商环境,实现项目建设与营商环境互促共进,为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运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记者 郭 华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项目建设年”,辗转不同的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个个工地如火如荼,一台台塔吊林立穿梭,河东大地正以勃勃生机迈入欣欣向荣的春天。

作为工业大市,河津市将工作重点聚焦在传统钢铁企业的提质升级、绿色转型和煤焦化产业的技术创  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山西宝森科技有限公司LED教育用灯项目建设现场,由一般照明用灯房间进入LED教育用灯展示样板教室,记者能够明显感受到灯光的柔和给眼部带来的舒适。据了解,LED教育用灯主要是改善教室照明环境,可有效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创新的高科技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让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年代感到自豪。

平陆县将“三个强市”理念落实到项目建设上,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平陆茅津黄河生态园建设着力挖掘“黄河”金字品牌文化能量,为打造“知名旅游强市”开辟出一条特色文旅融合之路;山西奇信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赤泥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将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变“废”为“宝”,探索出一种资源节约、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模式,为“新兴产业强市”提供动力;山西中农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土壤调理剂为乡村振兴培育沃土,为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凝聚智慧。

项目建设背后所反映的是河东人民“人勤春来早”的实干精神。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记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在我市优渥营商环境的支撑下,一种抓项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每一个企业已经深入人心。

大浪奔涌逐浪高,蓄势扬帆破浪行。在我市,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的争先创优氛围正悄然形成。伴随着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就业形势也将一片大好,并助推我市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高速度的快车道。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