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合力斩断虚假投诉的“生意链”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3-19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某电商平台上售价3元一张的网约车10元优惠券,是卖家通过虚假投诉网约车司机得到的。这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有一些消费者表示,曾购买过类似优惠券。

投诉本是消费者维权的正当方式,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部分二手交易平台的商家通过借用或盗用他人网约车账号信息,以司机迟到、拼友迟到等理由进行虚假投诉,获得网约车平台发的优惠券,并售卖给他人谋利。除了打车优惠券之外,一些网上出售的外卖优惠券也是靠虚假投诉获得的。

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遵循。网络虚假投诉骗取补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在少数消费者不当获利的同时,却无谓增加了网约车、外卖平台的调查成本,并可能导致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受到不应有的处罚。

除了在道德层面属于失信行为,虚假投诉还涉嫌敲诈勒索,有可能触犯法律。如果消费者明知优惠券是商家通过虚假投诉获得的,却依然继续购买和使用,那么买卖双方都涉嫌欺诈,应共同承担责任。

虚假投诉变成“生意”,源于一些互联网平台习惯性“息事宁人”的处理规则。由于管理不规范,一些平台在接到投诉时,往往难以对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或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认真调查,便采取发放优惠券的方式,给用户一定的补偿。

事实上,这种类似于给封口费“捂盖子”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此举不仅难以让真正有意见的消费者满意,还让其他人钻了空子。对此,平台首先应深刻反思,完善网约车录音、录像功能,利用订单记录、订单轨迹等大数据进行分析,认真对待每一起投诉,做到不枉不纵,不偏不倚,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自身负责。

其次,要提高虚假投诉的失信成本。过去,恶意投诉近乎于“无风险薅羊毛”,投诉成功可以获得优惠券,投诉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这让一些人有恃无恐。只有让失信者付出失信代价,非但不能“吃果子”,还要“挨板子”,才能避免虚假投诉的现象泛滥。

最后,消费者也要自觉抵制虚假投诉,拒绝配合商家“作恶”。将自己的账号出借给商家进行虚假投诉,不仅有违消费伦理,更可能危害自身的信息、财产安全,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账号余额被盗。对于网上来源不明的优惠券,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主动远离,避免因小失大。(张淳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