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3-18
2021年,由耽美小说(多指男男同性爱情小说)改编的“双男主”电视剧立项、拍摄、开播数量暴涨,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与时下愈发流行的“腐文化”相结合,将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
“耽美”一词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原指“耽于美色”,后在我国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恋爱情。耽改剧是影视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之后,进行剧本改编和拍摄的一种网络剧。此前,耽改剧数量虽然不多但都获得过极高的关注度。
由于近来耽改剧扎堆立项、投拍,业内人士用“一窝蜂”来形容平台、制作公司、演员都想进场分一杯羹的现象。晋江原创网上有名的耽美小说IP几乎全部售出,单个IP最高售价达4000万元,有超过60部耽美小说正在或已完成影视化筹备。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这类“题材敏感”的影视剧,敢于试水的都是半红不黑的小演员,如今耽改剧则汇集了名演员、大制作。行业研究者认为,头部公司、头部艺人纷纷入局,标志着耽美文化正在从亚文化走入大众视野。
崛起的耽美文化消费群体
业内人士分析,耽改剧扎堆现象背后有两大原因。
一是迎合崛起的女性消费群体。耽改剧核心之一是对“美”的追求,耽改剧中“双男主”颜值够高,成了被定义、被凝视、被消费的一方。且“双男主”关系平等,彼此欣赏、并肩作战,也投射了女性对感情关系的理想期望。
二是依赖原著粉丝群体自带流量。耽美网络小说原本就拥有稳定的用户群,即便原著书粉反对耽改剧“魔改”,也会化为影视剧宣发过程中的“黑流量”增加话题性。
分析更深层次原因,很难忽视当下影视寒冬的大背景。寒冬之际,行业更加需要噱头、话题内容吸引粉丝群体消费。而依托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等小说网站和“写手太太”的创作,耽美小说长久以来已积累大量粉丝。在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都自带惊人流量,只要适时营业、适当营销,就能调动起潜力巨大的粉丝经济。
近年来,屡次传言主管部门要封杀耽改剧,可见这类题材的敏感。但对投资者来说,在激烈的影视剧竞争中,耽改剧能够将潜在的耽美受众变成显性的影视受众,是一条实现市场和流量转化变现的捷径,风险虽大但利益更大。
需要关注对青少年的影响
“男男CP”“男色经济”,围绕这一文娱市场的新主题,如今“卖腐”已成了一个见怪不怪的行业现象。所谓“卖腐”,即贩卖“腐文化”, 而“腐文化”是指受众幻想的、男男之间的、以暧昧或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在自己圈子里“圈地自萌”,或许无伤大雅,但如果大规模改编为电视剧,突破亚文化圈层,进入大众文娱领域,则需要谨防其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网剧、电视剧审查制度的存在,剧方往往会抽掉耽美原著中两位男主之间的“感情线”,在电视剧中展现“兄弟情”,通过打擦边球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但在后续的宣发和营销过程中,两位男演员也可能“卖腐”。
近年来,学界已关注并研究耽美文化对青少年群体性别认知、婚恋观等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同性恋题材作品多刻画该群体的困境与挣扎,有对他们的关注和探讨,当前国内耽改剧则主要着眼粉丝消费。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中小学生看耽美小说、耽改剧,购买小说周边产品……这些现象值得关注。 (《半月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