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1-17
2018年,F型三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国家验收。由我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及其科研团队经过40多年的艰苦科研、自主创新,培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成功破解了杂交小麦的世界难题。
2019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达332.1公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52.5公斤的6.3倍,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7.5公斤的2.6倍,是本世纪初期(2000年)203.0公斤的1.6倍。
2020年,芮城县丰登种业120亩水地中强筋品种“烟农999”种子繁育田,以亩产734.1公斤刷新了山西省水地小麦单产纪录。同年,平陆县祥宁种养合作社26亩旱地小麦以亩产503.5公斤创运城市旱地小麦最高单产。
……
纵观“十三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我市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推进,粮食产量连年攀高。
“全市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吉力宏介绍说。
据悉,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90万亩,其中专门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旱涝保收粮田面积达230万亩,为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还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为全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吉力宏介绍说,所谓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全市大力推行“五个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
据统计,目前全市小麦生产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115个,其中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有52个;服务面积在万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托管组织有8个。
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运城面粉”这一新的区域公用品牌,高位推动全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先后制订出台了《运城市专用小麦发展行动方案》和《运城市推进小麦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赵亮亮说,2019年我市共发展优质专用小麦63.2万亩,专用小麦基地均与面粉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约定每公斤以高于市场价0.4—0.6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达到专种、专收、专用。2020年,我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5万亩,为“运城面粉”品牌打造提供优质粮源。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提高种粮效益上狠下功夫,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优质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发展要求,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重点在全市水地小麦推广“二水二肥一拌种”“宽幅播种增群体”和“一喷三防促粒重”等集成栽培技术,在旱地小麦推广“宽窄行探墒沟播”和“一稳四改”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粮食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在800万亩和25亿公斤以上。其中,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小麦总产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粮食总产和小麦总产稳居全省第一,为确保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