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南磑镇:吹响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30

记者 裴旭薇 通讯员 曹 飞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芮城县南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镇的中心工作来抓,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落实扶贫责任,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全面吹响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瞄准问题节点

全面精准发力

10月17日,南磑镇党委书记郝国霞到高金联村贫困户赵存海家走访。对于郝国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赵存海告诉记者:“党的政策好,政府的干部好啊,他们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如今,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贫困户走访已经是郝国霞的工作常态。她说:“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越要顶住压力、使足全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她告诉记者,看到贫困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在一点点提高,自己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聚焦贫困人口,盯紧贫困群众需求,分析致贫原因,多措并举,全面保障脱贫成效,这始终是南磑镇脱贫工作的着力点。

今年以来,该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要求,针对中央、省、市、县反馈的各类脱贫问题罗列清单,制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镇村组三级干部及帮扶工作队对全镇贫困户、边缘户进行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走访,认真核实“两不愁三保障”、务工就业、产业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兜底保障政策和慢性病办理享受情况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问题实。

同时,针对中央、省、市、县各级督导组对该镇扶贫工作反馈及走访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建立问题清单,紧盯整改关键环节、紧盯重点难点问题、紧盯任务进度,逐个落实“销号”,确保问题全部整改落实到位,不留死角。

锻造扶贫“铁军”

彻底拔掉穷根

决胜脱贫攻坚战,支部最关键。强基固本引领扶贫,持续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这是南磑镇东张联村深入落实扶贫工作要求、率先实现省级贫困村“摘帽”的具体实践。

在东张联村,提起第一书记吉豪康,当地村民都赞不绝口。在吉豪康心中,他早已把东张联村当成了第二故乡。作为全镇唯一的贫困村,该村在吉豪康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集思广益和不断摸索,初步形成“党组织+公司+农户”“党组织+项目+农户”“党组织+党员+农户”三种模式,不断激发村民发展活力。

第一书记负责跑项目、要资金,驻村干部联同村“两委”成员凝心聚力做事业、促发展。在吉豪康的努力协调下,该村先后争取扶贫资金50万元,成立了百年蔬菜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两万元,吸纳4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户每年增收8000余元。同时,依托蔬菜合作社,东张联村追加扶贫投资60万元,建设春秋两季大棚30个,在合作社成员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辐射带动本村贫困户7户实现定向脱贫。

今年,东张联村依托毗邻县城的有利区位优势,新建两个温控樱桃大棚,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采摘点。群众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东张联村也一步步由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吉豪康高兴地说,群众的认可,是他投身扶贫事业的不竭动力。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新南张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朝伟自加入脱贫阵营以来,坚持以村为家,“五加二”“白加黑”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他积极为帮扶对象争取一切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使贫困户及时、全面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低保、慢性病办理等相关手续,他早已熟记在心,了如指掌,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

在南磑镇9个行政村中,像吉豪康、张朝伟一样为了决胜脱贫攻坚不辞劳苦的驻村干部共有33人。针对这支特殊的队伍,南磑镇注重党建引领,强化用人导向,先后组织驻村干部培训20余次,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脱贫攻坚“铁军”。

特别是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驻村干部立足岗位,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疫情防控,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坚守村口关卡、发放防疫知识宣传手册、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等,这些都成为驻村干部的日常。他们以责任和担当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防线,确保了“战贫”“战疫”双胜利。

依托特色产业

创造稳定收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长久之计。近年来,南磑镇党委始终着眼于产业扶贫工作,先后实施了石门联村红薯加工、果筐加工、温室大棚扩建等8个扶贫项目,惠及全镇142户贫困户,共分红35万元。

“要不是扶贫干部为我申请的农商银行贴息扶贫贷款,我哪能这么快实现脱贫摘帽?”今年59岁的赵存海告诉记者。赵存海家里三口人,妻子患有慢性病,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为给妻子和儿子治病,家中债台高筑,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11月,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偿还所欠债务,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赵存海想尽了办法。

2016年年初,赵存海在村干部的协调下,承包了本村10亩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当年就收回成本。看到赵存海干劲十足,2017年,包联责任人联系农商银行,为赵存海申请了4万元贴息贷款,帮助赵存海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经过3年的努力,如今赵存海的年收入突破10万元,也成为当地经验丰富的种植专家。他还现身说法,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介绍给乡邻好友,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共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依托当地盛产红薯的种植传统,南磑镇石门联村君合红薯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鼓励全村贫困户“带地入社、年底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14户贫困户脱贫。

“凡是贫困户家的土地入社,每年可享受两次集体分红。”石门联村党支部书记张增治介绍说。2018年,县扶贫办以红薯加工合作社为主体,先后两次拨付扶贫资金13万元,其中1.1万元用于支付贫困户发展红薯种植费用,剩余11.9万元以入股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与此同时,合作社还鼓励、动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南磑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管养民今年60岁,早年因灾致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重担全部压到妻子身上,管养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甚至为此而一度颓废绝望。

“幸亏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提及如今的生活状况,管养民的眼里充满希望,“2015年,我们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包括重度残疾人、困难残疾人每年600元,农村低保每年补助4524元,特别是2018年年底的一场心脏搭桥手术,借助‘136’医疗扶贫政策,原来需要花费14万元,现在只用了3000元,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管养民虽然肢体残疾,但头脑灵活,一直想利用南磑新村的苹果产业做文章,但苦于没有周转资金。2018年,帮扶队为其争取到农商银行的定向贴息贷款5万元,用于苹果代购。在管养民的指导下,一家人各司其职,将果品的收购、分拣、包装、称重、外输等流程全部分解到位,并于当年彻底脱贫。“苹果收购生意每年下来的毛利润在15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我们当地来说,已经很可观了。”管养民向记者介绍说,“所有的这些,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我们的领导和村干部,他们为老百姓服务实实在在,都是好样的!”

危房改造“圆梦”

助力幸福生活

“我今年93岁了,从没想过能在有生之年住进新房。”10月11日,南磑新村的张大娘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抹着眼泪告诉记者。张大娘的女儿张会珍今年60岁,是一名特困供养人员,患有精神疾病数十年,常年需要服药,家庭因病致贫,生活举步维艰。2019年之前,张大娘一家人住的还是破旧的老宅房,漏风渗雨,破败不堪。

2019年,包联南磑新村的芮城县人民医院干部蔡海龙在排查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将张会珍的住房问题纳入重点议程,并上报到单位。经县医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一方面为张会珍和其老母亲提供系统的医疗诊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发动医院职工捐款、争取相关扶持资金等方式,与南磑镇包联干部联合为张会珍一家新建一座配套齐全的砖混房。搬入新居的那天,张大娘老泪横流,反复念叨着说,党的政策好,党员干部好,真正把群众视作亲人一般对待。

为真正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南磑镇坚持把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及部分边缘户住房进行全覆盖排查鉴定,多措并举有效改善贫困家庭居住环境。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共改造危房118户,真正让困难群众住上“暖心房”,圆了“安居梦”。

如今的南磑镇,村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腰板直了起来。这正是源于当地党委、政府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公仆情怀,更是干群团结一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体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