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太阳乡贫困户的脱贫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12


本报记者 范 娜 刘晓瑞

稷山县太阳乡中心校学生在石佛沟研学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 刘晓瑞 摄

脱贫攻坚是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6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战役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不论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还是未被列为国家、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其他县(市、区)。截至目前,所有贫困人口对照脱贫指标,已全部脱贫达标,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整市脱贫。

稷山县太阳乡作为非国家、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下辖的乡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探索出了一条非贫困乡村的脱贫之路。

因户施策

一人脱贫带动一个产业

太阳乡地处稷山县最南端,南靠巍巍稷王山,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处,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该乡下辖19个行政村,人口5.3万人,地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是稷山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县脱贫攻坚重点乡镇。

近年来,太阳乡按照县委“一产提品质创品牌”的部署要求,结合本乡实际情况,不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初步形成了“南药材北林果”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稷王山沿坡一带的中药材、花椒、核桃、山楂、小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品质优、品牌亮、潜力大、发展快、效益好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发展产业需要劳力,对于一些因病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来说,从事种植产业存在着困难。太阳乡党委、政府以及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积极寻找适合每一名贫困户的脱贫办法。

庙岔村村民王春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王春岭今年65岁,因病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后,不得不告别所有重体力劳动。“但是父母需要赡养,儿女需要照顾,为治病家里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他说。

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手术后的几年里,王春岭拖着虚弱的身体,种过田,养过羊,但缺乏资金和技术,也没有经验,不仅没有赚下钱,反而一步步滑向了贫困的深渊。2015年,王春岭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稷山县委书记廉广锋在庙岔村下农田、访农户、拉家常时,得知了王春岭家的实际情况,主动将他列为帮扶对象。

在廉广锋的帮助下,王春岭顺利从银行获得3万元贷款,发挥自己养羊的优势和长处,自力更生奔小康。

同时,县农业、畜牧等相关单位和乡政府给他提供了养殖、防疫和场地等一系列帮助。感动不已的王春岭买羊羔、搭羊舍、学技术、闯市场,大干加巧干,在2017年,与村里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摘掉了贫困帽子。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王春岭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仅每年出售羔羊就收入10万元。由于他善于接受新事物,潜心钻研养殖技术,在羊群生长的每个阶段,无论饲料配比、卫生防疫,还是市场预测、科学经营,他都力求精益求精。

“是精准帮扶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王春岭说,个人致富不算富,带领大伙共同富裕才是正道。

在王春岭的带动、帮助下,全村大部分贫困户都开始养羊,2019年全村实现全面脱贫。

今年,在县、乡、村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庙岔村建设了可养500只羊的养殖基地,由县扶贫办出资68万元,养殖大户王春岭牵头,组织全村19户贫困户抱团养羊。

“养殖基地建设现在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这个基地建成后,每年至少可为每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很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太阳乡党委书记韩张斌说。

因地制宜

研学游带火了小山村

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激励下,太阳乡各村纷纷行动,依托各自优势发展起各类产业。

石佛沟村利用旧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及有红色革命历史的优势,打造了研学游基地,不但为周边的中小学生了解红色革命史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还给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

“我在这儿住了30年,原来石佛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村里年轻人不好找对象,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规划整村搬迁。”石佛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青虎介绍,新村村址离旧村只有二三百米,但地势较高。村里有90多户313口人,从2010年着手搬迁,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2014年才搬迁完毕。

整村搬迁完成后,旧村就成了废弃村,一直闲置。

2014年,稷山县农业农村局与石佛沟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的集思广益下,石佛沟村一方面鼓励贫困户种植药材,一方面帮贫困户劳务输出,使得石佛沟村贫困户在2016年全部脱贫。

脱贫不是最终目的,让贫困户越来越富才是王道。从2015年开始,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就把目光放在了旧村址,开始规划采摘园项目。

“脱贫是迟早的事,只要大家的心往一处使,每一户贫困户都能脱贫,但脱贫后怎么才能不返贫,是大家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韩红亮说,必须有个长久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最后决定是,石佛沟村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研学游。

2018年,石佛沟研学基地完成了构思,有了整体规划图纸。2019年,在国家扶贫资金、稷山县农业农村局驻村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下,共投资300多万元的石佛沟研学基地投入建设。

今年“五一”,研学基地开始试运营。体验小石磨磨面、农耕文化、农家乐,做陶艺、采摘、垂钓……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前来。

“原来这里很封闭,外人很少来。但今年‘五一’期间,一天能来三四百人,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体验的人更多,到现在已经超过1万人了,还有临汾那边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0月初记者采访时,石佛沟研学基地负责人黄华芳高兴地说。

研学基地的运营,不仅带火了曾经冷清的小山村,更给这里的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抄师就成了基地的一名保洁员。

马抄师今年78岁,身体硬朗,和47岁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经济来源是种植药材和庄稼。家里的开销主要是儿子的药物,儿子每天要定时定量喝药,才能稳定病情。

“我们家现在是低保户,每月有低保金。我在研学基地打扫卫生,一个月600元。活不重,主要扫研学游上面的3个院子和槐树下面一段路。有研学团队过来了,我在这儿做保洁;没有研学团队来的时候,平时活干完我就干地里活了,现在村里可热闹呢,跟城里一样。”马抄师高兴地说,儿子病情稳定的时候,他还能去附近村子打短工呢,家里在2016年就脱贫了。

旁边有人给老人算了一笔账,老人家里一年的收入已有2万多元。

韩张斌介绍,研学游项目,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带动了整个稷王山沿线百姓农副产品的销售。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村里计划把整个旧村子都开发出来,所有废弃窑洞重新利用,不断丰富研学游的项目。”韩张斌说。

精准帮扶

贫困户笑得更加欢畅

走进刘家坪村党建活动室,室内的一屋子板面便映入眼帘,原来是刘家坪村历年的脱贫工作展示。

刘家坪村村委会主任赵青云介绍,这些都是稷山县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建保刚刚制作出来的。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并根据每个贫困户的情况,因户因人施策,对每户给予了不同的重点帮扶。

与产业扶贫、外出就业帮扶不同,贫困户史宝虎选择了自主创业。

史宝虎今年65岁,家有3口人,老伴患有脑梗,常年需要服药,孙女今年16岁,在县城上学。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以前就有缚笤帚的手艺,但缚得不好看,没法卖。家里负担也重,还有债务,我也没资金投资,买不来原料,因为买一次原料就要买够一年的量。”史宝虎说,原料主要是带穗的高粱秆、麻绳、细铁丝,备够一年的材料得6000元。

帮扶队来了后,给他送来了产业扶贫资金,同时他向村里的老手艺人学习,提高自己的笤帚制作水平。他缚的笤帚比以前好看也结实多了,“水平提高后,卖的价高了,收益就高了。”说到这里,史宝虎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015年开始,史宝虎的笤帚慢慢打开了销路。“主要销往闻喜的玻璃厂、学校和五交化门市部。对方打电话我就去送货,学校是一学期送一次,五交化门市部、玻璃厂需要了就打电话,一年能卖2000把左右,纯收入1万多元。”史宝虎说。

制作笤帚只是史宝虎农闲时的副业,他家还有十几亩地,种着药材和玉米,家里还有低保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已达4万元。

2016年史宝虎家脱贫了。从以前的6000元都拿不出来,到现在的一年收入4万元,史宝虎家的收入直线上升,扶贫改变了史宝虎家的命运。

而受益者绝不仅仅是史宝虎一家,通过精准帮扶,刘家坪村的50户贫困户在2019年全部脱贫。

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乡、村、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仍在继续。

刘家坪村海拔600多米,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去年村里种了150亩苹果、40多亩小米,还有山楂、花椒,今年开始推广一些成熟的农产品。

为了让农作物有个更好的生长环境,村里在旱地实施了滴灌工程,保证了耕地产出,为老百姓农业调产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做文章,让贫困村村容更美、产业更旺,贫困户得到持久增收,笑得更加欢畅。”韩张斌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