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滋阴润燥过好秋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21

三伏未过,暑热、暑湿还未完全消退;立秋已到,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秋冻、秋燥、秋乏、秋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春捂秋冻”是否可行?“立秋贴秋膘”该吃什么?“春困秋乏”应如何应对?“秋燥”要如何缓解?近日,记者采访了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廉国理,让专家告诉我们夏末秋初如何健康度过,秋季应如何养生。

“秋冻”要适当

8月的天气仍旧炎热,由于已经立秋,早晚多了些许凉意。市民李女士因为肩部不适在家中休养。她说:“从进入夏季以来,我就没关过窗户,有时候半夜凉风吹着冷,我也不关窗,白天一大早起来晨练,也是穿得比较少,俗话说‘春捂秋冻’,我觉得这段时间虽然天凉了些,但冻一冻挺好,没想到上了年纪不经冻了,肩部受凉,手抬不起来。”

“‘春捂秋冻’是指春天棉衣要晚脱一段时间,秋天厚衣服要晚些穿,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廉国理说,“不同的人群,人体不同的部位要区别对待,正确应对季节天气变化。”

秋冻要因人而异。年轻人体质较好,抵抗力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身体抵抗力差,身体衰弱,禁不起太冷或太热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疾病的患者,他们对气温更加敏感,稍微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身体的脚部、腹部、颈部、肩部4个部位容易受寒,要注意保暖。第一是脚部,通常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要比上半部慢,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而且脚汇集了全身的经脉,寒自脚下生,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受寒,机体抵抗力就下降,病就会乘虚而入。第二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保暖,女性下腹部受凉,易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经期的女性要注意下腹部的保暖。第三是颈部,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第四是肩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脆弱,容易受伤。

“秋燥”要预防

嗓子痒,时不时会咳嗽几声;盯一会儿手机,眼睛就觉得干涩;脸上刚拍了水,没多久又觉得皮肤干燥;一梳头,就会扯断几根头发,还容易掉发……进入秋天,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皮肤干涩、头发干枯易断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廉国理说:“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由于夏天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会感觉水分不足,再加上秋天天气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容易因为缺水而出现秋燥。”

喝水是预防秋燥的有效手段。白天可以喝点盐水,这是因为白开水中加少许盐能有效减少水分流失;晚上喝点蜂蜜水,因为蜂蜜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喝蜂蜜水润肺养肺,还可以延年益寿。

正常人除三餐外,每天需补充1500毫升的水,天热出汗多时,饮水还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中老年人坚持每天主动喝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本草纲目》记载,麦冬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而百合入肺经,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对“肺脏热,烦闷咳嗽”有效。要防秋燥,用麦冬、百合最适宜。

秋燥时节,还要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包括辣椒、花椒、葱、姜等。古书记载“一年之内,秋不食姜”,秋天气候干燥,本就容易燥气伤肺,生姜属辛辣之物,食用后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当然将少量葱、姜等作为调味品,问题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秋膘”要合理

俗话说:“立秋贴秋膘。”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从夏天的没胃口变成胃口大开,想吃点味厚的美食佳肴。

廉国理告诉记者:“夏季气温高,人们肠胃功能普遍较弱,缺乏食欲,日常吃的多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秋凉后,人们胃口变好,如果马上吃大量猪蹄、鸡、鸭等肉品,会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秋天的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为主,比如食用百合、莲子、银耳、木耳、萝卜、藕,还应适当吃些秋季水果,比如梨和香蕉。梨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炖煮,对肺热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甘蔗、蜂蜜等同服,效果更佳。但是梨属于寒性水果,对于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应该少吃。香蕉有润肠通便、助睡眠、健脑等作用,但胃酸过多者不要食用,胃痛、腹泻者少吃。

秋天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软食物,如山楂、柚子、秋梨膏等。要注意平衡饮食,合理搭配蔬菜和肉类,提高身体抵抗力。

秋天天气凉爽,有些人贪图清晨凉爽,早上起床晚,又赶着上班,早餐吃得不好或者干脆不吃。长期不吃早餐,会引起肠胃不适,还会导致肥胖、胆石症、甲状腺功能障碍等。

“秋病”要注意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性变换和昼夜温差引发的疾病逐渐增多。

廉国理介绍,炎夏转入秋凉,感冒、肺部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会增多。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较大,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和小孩极易患感冒。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常用冷水洗洗口鼻,这个时间段不能因为贪凉就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预防五更泻,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及下肢的保暖;饮食要规律,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初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的季节,要当心脑中风。脑中风的发生与血液黏稠度高有关,老年人可以早晚喝一杯约200毫升的白开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可以每天吃两根香蕉降血压,抗动脉硬化。尽量保持大便畅通,多吃红薯、菠菜、白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早晚散步,可以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肺与秋季相应,秋季空气相对干燥,要防止秋燥伤肺,也要避免剧烈运动伤及津液。秋天是养肺的关键期,需要润燥、养阴、润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老肺病”患者要注意调养,平时在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辛辣、浓茶、高油脂等。

“秋乏”要调节

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人体出汗也明显减少,人的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在秋季如何应对“秋乏”?

廉国理说:“秋乏属于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正常表现,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从夏季的消耗中迅速复原的重要因素。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可适当午睡,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秋高气爽,可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散步等舒展肢体的活动,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也要注意循序渐进;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适当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

“夏末秋初,天还没完全凉下来,从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充足睡眠做起,滋阴润燥以预防秋燥引起的秋季不适,让身体慢慢适应从炎热向寒凉过渡,健康过秋。”廉国理说。记者 郑 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