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12
眼下正是双季槐的收获季节。在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地里一株株双季槐树上开满了颗粒饱满的槐米。村民们忙着采摘、晾晒槐米,一片繁忙的景象。
三路里镇沟东村是双季槐的诞生地。2003年,该村村民雷茂端经过20余年的艰辛研究,培育出了双季槐。 双季槐,一年能产两茬槐米,所产槐米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在雷茂端的带动下,沟东村栽植了3500亩双季槐,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在市委、市政府,盐湖区委、区政府及各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推广下,三路里镇、盐湖区、运城市乃至全国的一些山区栽种了50多万亩双季槐。 随着市场波动,因芦丁含量偏低,双季槐槐米价格骤降,一下子由20元左右降到了3元,一些地方甚至掀起了砍树潮。 而雷茂端不急不躁,他告诉村里人:“咱们得先稳住阵脚,不要砍树,我想想办法!” 原来,早在2011年,雷茂端就启动了高芦丁米槐的研究工作。面对市场波动,他加快了研发速度,拼尽全力向高芦丁含量挺进。 2018年,他相继培育成功了高槐1号、高槐2号、高槐3号。3个新品种的芦丁含量分别高达31%、35%和40%,高出双季槐芦丁15%的含量。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雷茂端颁发了“高槐1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3个新品种的高芦丁含量激励了雷茂端。他说:“这是目前全国米槐中芦丁含量最高的,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实,办法也简单,就是通过“大间伐、大换头、大改形”,将双季槐改造成高芦丁米槐。 “大间伐”,就是对密植的双季槐(亩栽83株)进行隔行隔株间伐,间伐后每亩只留30株;“大换头”,就是对大间伐后的双季槐,在树冠(头)上进行高槐1号、2号、3号的“高接”改造,使其成为既高产、芦丁含量又高的新品种;“大改形”,就是将树高控制在2.5米左右,每株只保留3至4个主枝,最多不超过5个主枝,其余大枝全部去掉。 “大间伐、大换头、大改形”后,效果很明显,由于光照充足、营养集中,槐米米穗较大、落粒开花现象减少,产量大幅提高。同时,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一半,劳动量也减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与传统双季槐相比,新品种每亩能多收入1000多元。沟东村的地,多数属于瘠薄山地,小麦亩产量只有50多公斤。栽上双季槐后,亩产150公斤,按照今年每公斤13元计算,亩收入1950元;而改造后的新品种,亩产达到115公斤,每公斤28元,亩收入3200余元。 如今,雷茂端已在沟东村改造了400多亩双季槐。改造后的槐米芦丁含量在35%以上,适用于医疗、化工等行业。 “实践证明,‘大间伐、大换头、大改形’是槐米产业的一场技术革命,既能提高价格,又能减轻劳动强度,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槐米产业发展。这对山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我打算在家乡打造全国一流的高芦丁槐米生产基地、独一无二的槐米集散中心、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槐米综合开发基地。”说这话时,雷茂端面对大山,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王志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