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卫世新 贾体锦时间:2020-06-29
六月中旬,经过一场夏雨洗礼,峨嵋岭翠绿如新。新绛县阳王镇3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连片的远志、黄芩、柴胡郁郁葱葱,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阳王镇是全国道地药材“新绛远志”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也是省内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之一,主要有远志、甘遂、黄芩、防风、柴胡等20余种药材,总产量达2万吨。其中,远志年产量超过2000吨,占全国市场70%以上,并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去年,该镇还以山西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农业部确定为“产业强镇”,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了阳王镇一张亮丽的名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作为中药材之乡的阳王镇紧跟步伐,努力把药茶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文旅茶融合的新载体,描绘强镇富民的美丽画卷。
(一)
上世纪80年代,阳王镇北池村的药材“土专家”成功把价格昂贵的远志由野生繁殖转为人工种植,并申报了国家专利。从此,阳王镇23个村一家带百家、百家带千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中药材。近年来,药农们还把柴胡、甘邃、防风等中药材由野生变家种,引进了板蓝根、地黄、土贝母等品种,使中药材的品种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
省委、省政府“发展药茶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的强劲东风,给阳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鼓足了劲,通过制订发展药茶产业方案,组织药农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积极注册药茶商标,使药茶产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北池村的云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省农科院专家指导,采用有机中药材种植管理办法,种植远志、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年产值达2000万元。今年,合作社把精心挑选的中药材送到夏县泗交的厚民制茶厂,加工制成了一批单方药茶和复方药茶,经检测28项农残指标全部达标,这使其更加坚定了发展药茶的决心。
(二)
4月9日,新绛县委书记李玉林就阳王镇药茶产业进行专题调研。次日,他主持召开县委128次常委会议时强调:“新绛发展药茶产业有基础、有优势,要依托阳王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积极抢抓机遇,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向上对接,抓紧产品研发,不断提升药茶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县长解芳也多次深入阳王镇就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现场督查指导,她要求该镇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重镇。
6月4日,新绛县政协主席闫世杰在阳王镇组织召开推进药茶产业发展专题协商议政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药厂代表、药材种植大户围绕如何培育壮大药茶产业,进行协商讨论。9日,他们又赴长治的振东制药集团参观学习,达成了一定的合作意向。
阳王镇党委书记赵丽萍、镇长吴登科多次走出去对接药茶企业。今年5月,一批药茶生产企业和策划公司的客人受邀来到阳王镇,在全面考察阳王中药材生产状况后,表示要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
云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个现代化药材加工企业已经建成。理事长杨旭生说:“药材深加工车间投资400万元,药茶生产净化车间投资80万元,生产药茶的条件已经具备。县里和镇上出台了药茶发展意见和各项政策措施,中药材的‘根’‘叶’‘花’‘籽’都可以利用,能够很大程度提高药材附加值,增加药农收入。”说着,杨旭生沏了一壶桔梗茶,只见茶色清亮,喝起来口感绵甜。
“最近到阳王调研、洽谈、寻求合作的人特别多,药茶的发展前景一定错不了。我们当前一是要抓紧注册药茶‘峨嵋岭’商标,二是尽快建成药茶生产线,三是寻找合作支持。”镇长吴登科表示,镇政府将全力抓好药茶产业,完善配套设施、拓展营销市场,带动药农致富。
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阳王镇药茶正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我们有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做后盾,加上各方面的支持,一定能够将药茶打造成现代农业新名片!”镇党委书记赵丽萍信心满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