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朝圣之路,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24

尉高君

己亥初秋时节,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陕西丹凤的旅途,专程拜谒贾平凹旧居,从文学前辈身上获取力量。贾平凹先生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作家,他的《自在独行》曾给我很大启迪。

天空格外晴朗,走进棣花古镇,路边开满了金黄明丽的棣棠花,每朵花都像是张开在空中的一朵微笑,十分美丽。棣棠花是一种有着美好寓意的花卉,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最高贵的境界。宋金街两旁有许多特色小吃,走进一家大写着“biang biang面”的小店,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挑一筷子热腾腾的面,拌着碧绿的青菜、鲜嫩的鸡蛋和浓香的油泼辣子,真是说不出的美味与快意。

吃完后,漫步于石桥上,放眼望去,千亩荷塘,接天莲叶,甚为壮观。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而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清韵?再往前走就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了。平凹书画馆中展览着先生的书画墨迹。门上楹联曰:“纸上挥毫显山水,画中泼墨见真情。”平凹文学馆门口的楹联是:“文章高白雪,布衣傲青云。”表达了先生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性格,文学馆按照时代顺序,以琳琅满目的照片。简明扼要的文字,清晰地展示了先生辉煌灿烂的文学人生。置身期间,倍感神圣和厚重。迎面一座传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即为旧居大院,院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就是经典散文《丑石》的创作来源,平凹之家两边的对联“笔耕不辍文学路,流光溢彩追梦人”,概括了先生矢志不渝、孜孜不倦的一生,电视里正播放着《朗读者》中关于先生的采访片段,他说,自己就像是土命,平时穿着人的衣服,可是一到写作,就披上了牛的皮,而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神相会的地方,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聚精,才能见到神。

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距离第一篇文章变成铅字,我已踽踽独行了六年。那是第一次,拿上报纸后,我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那股高兴劲儿,走在街上,仿佛看到所有人都在对我笑呢,其实别人并不是对我笑。慢慢地,我开始尝试着写一点东西,不过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的,还是阅读各种书籍。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慨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那时,外公写了很多书稿,让我和表哥轮流帮他敲在电脑上,外公的字不好认,从一笔一划中,能感觉到他运笔是比较吃力的。每一页都有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笔的圈圈点点,那是他在写完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就好似不是在稿纸上写字,而是用刀子在木块上搞雕刻。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专注的精神,令我一度特别触动。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已经不再需要有多么深邃的思想、丰赡的学识和优雅的谈吐,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人催他写这些稿子,可他却还在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坚持笔耕不辍。《中国戏曲剧目选编》是外公的第四本著作,而近十年来,他几乎是每两年就写一部书,这样的创作力更是令我惊叹,外公说总觉得自己写得还不满意,想寄希望于下一部作品能写得更好一点,外公说如若家中有客人来访,有时不知该送什么东西好,为表达心意,就拿出自己写的书。我的面前已然矗立了一座灯塔,我决心成为外公那样的人。如今翻开外公的书,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韧劲、力道、成色。

写作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注定是相当熬人的。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后,每完成一篇文章,我都会打印出来送外公指教。隔几日,外公会联系我取回稿子,与我热烈讨论。文稿上星星点点都是老人仔细斟酌修改的字迹,发表的稿件数量多了,外公教我将报纸上的文章剪贴到一个他为我准备的精装笔记本上,并标明报纸名称和发表日期。

加入市作协后,我渐渐把投稿的重点向省级刊物倾斜,投了几十篇,但基本回应很少。其中的沮丧,就感觉自己像只笨鸟,想展翅飞翔,但飞到一定高度后,就被迫掉了下来,又灰溜溜地躲回鸟窝。每每与外公诉说,外公的性格又是最乐观豁达的。他向我忆起年轻时曾在山西农民报社任编辑的往事,当时文学副刊的发稿率仅为3%,相当于一百篇来稿中,可能只有两到三篇文章能见诸报端,尽管未能发表,可投得多了,编辑会对你的名字、作品留有印象,这叫“铺路”,也是沉淀和提升自我的过程。果然,伴随着写作经验的增强和坚持不懈的投稿,我的文章陆续开始出现在各类省市级报刊上,还有部分作品获奖。不过也有苦恼的事,那就是找报纸,党报党刊不用愁,单位都有订阅,如果是行业报纸,就得费点事了。本单位没有,就托朋友们在外单位找。找寻无果,索性乘车到市里的各个报亭买。如果连报亭也没有,就只能请求编辑寄了,这也是最后一丝希望。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终于,在亲友的引领、支持、帮助下,我人生的第一部文学随笔集《陌上花开》于2019年3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被山西省图书馆收藏。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我把书递到外公手上,凝望着老人宽厚的微笑。在外公眼中,这是书香在一个家庭中的薪火相传,更包含着老人对子孙成长成才的殷切期盼,虽然我距离长辈的期盼还很遥远。

一个写作者,其实一直在写自己,《陌上花开》这部书写得很艰难,因为我的性格是追求完美。想写出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哪怕一篇文章中,只有几句话能使读者受益,那就是劳动的最大价值。所以基本上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采取强攻的态度,尤其涉及一些长篇故事和人物传记,有时候梦里都在和人物发生对话,睡眠质量非常差。就好比一个司机,开着一辆卡车在黑夜里长途跋涉,经常会出现一种绝望和焦虑。诚然,每一种事业都需要作出牺牲,但写作者似乎注定要牺牲更多,他的寡言,他的孤僻,都身不由己,可作家还是比一般人幸福呀,因为留下了作品,因而保留了时光,镌刻了情感,使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遗响,活色生香。

近几个月来,由于各种原因,我的创作时间大大缩短。忙里偷闲研读了几位作家及其作品,参加了两次集体采风活动,依然没找到写作的灵感与活力。罢了,就让人们说你已经才思枯竭吧,我蒙头大睡,想到要从此弃笔。可看到临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临猗果业60年征文等公告时,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开蒙上灰尘的笔记本电脑,手刚一触摸到键盘,指尖好像有一种滚烫的东西传递到大脑,所有为文字受的罪,全部都浮现出来了,非常难受……后来,这两场征文都侥幸获了奖,我也凭借《陌上花开》一书,顺利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一瞬间,仿佛又有了重新投入创作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趋乐避苦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本能,但是作为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人,我们有时需要与自己作斗争。在写作这条朝圣路上,当有了开始后,不管周围是鼓励还是讥讽,你这个时候只能是无限地、不停地往前走。你要把它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到最后,获得的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

一阵风过,落叶狂舞。我想,只要我的心是靠近写作的,只要时间够久,我还是可以写出来的,即使写不出来,我也会怀着朝圣般的意志向文学殿堂迈进。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在写作这条朝圣路上,我的初心还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