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麻隧之战:晋国和秦国的巅峰对决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17

穆公、康公之后,秦国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秦晋关系不断恶化,终于爆发了麻隧之战。这不仅是一场战役失败,也意味着秦国整体外交战略陷入了困顿状态。

秦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遣晋军精锐,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周王室的刘康公、成肃公也参加,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多国联军,兵力达12万。战前,晋国还特意派遣大臣吕相入秦,宣读“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相当于公开发布讨秦檄文。虽是一面之词,但晋国做足了宣传攻势,取得道义制高点。秦军被迫应战,兵力不到联军的一半。联军深入到秦国腹地麻隧(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麻隧之战沉重打击了低迷中的秦国,秦桓公甚至于次年去世。

秦晋消长

秦桓公往往被称为秦国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桓公绝非一无是处、甘于落后挨打之辈。穆公之后,尤其是桓公、景公、哀公时代,秦国经历痛苦的蜕变期。秦本西陲小国,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之邦,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这个时期秦国奴隶制社会正走向没落。先破未立,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反映在外就是国力衰退。秦桓公四年、十一年,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秦国屡屡败给晋国。

晋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作爰田”“作州兵”,经济、军事改革同步推进,在几代有为国君的带领下,国力军力不断增强。秦桓公十六年(公元前589年),晋国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次年,晋国又和卫国联合,消灭了最后的赤狄部落。此时,晋国国力空前鼎盛,原来的三军六卿,正式扩充为六军十二卿,大有傲视天下群雄之势。

除了强大的实力,晋国还有敏锐的战略眼光,意识到秦康公时代形成的秦楚联盟极具威胁。秦桓公中期,楚庄王去世,楚共王继位。秦桓公二十年(公元前585年),楚国重臣申公巫臣叛逃晋国,“楚才晋用”,为晋国联络吴国,形成了晋吴同盟,对秦楚同盟形成了极大的牵制。申公巫臣还成为吴国的特别军事顾问,传授先进的作战方法,使吴军迅速成长为一支劲旅,极大地牵制楚国,使其难以有余力北上与晋国相争。

格局之变

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身体不佳,秦国名医缓判断其“病入膏肓”,但是晋景公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头脑,他决定推动晋楚和解,解决晋国的后顾之忧。晋景公主动向楚国示好,释放楚国的战俘,晋楚的战略需求找到了契合点。面对崛起的吴国,楚共王乐于和晋国达成和解,派公子辰出使晋国,修复晋楚关系。晋景公病故后,晋厉公仍然奉行亲楚政策。

公元前579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安排下,晋国与楚国在宋国举行弭兵会盟,达成协议,停止敌对状态。会盟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晋楚暂时结束了敌对状态,握手言欢。同年,晋大夫郤至出访楚国,楚大夫公子罢出访晋国,两国关系在高层互动中迅速升温。

晋楚两强相争多年,虽然和平局面并不稳定,但仅仅数年之后,晋楚就再次爆发鄢陵之战,短暂的平静给晋楚两国都提供了宝贵的休整期。这对于晋楚两国来说是好事,但对于秦国来说,就是一个麻烦了。楚国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而晋国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秦国了。

道义之失

秦桓公是一位勤奋的君主,在晋国极力拉拢楚国的时候,桓公并没有坐吃山空,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同盟者,争取新的战略平衡。

桓公继位之初,白狄是晋国的盟友,秦桓公四年(公元前601年),晋联合鲁国、白狄,共同进攻秦国。经过桓公不懈的努力,秦国和晋国北部的戎狄加强了合作关系,并多次合击晋国。秦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82年),秦国和白狄共同伐晋;秦桓公二十五年,秦晋令狐会盟之后,秦国与翟合谋伐晋。

这些战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给晋国带来一些小麻烦,但是在战略层面,秦国没有多少进展。在穆公东进之策中,秦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是消化河西之地,如有余力,占有河东之地,打通涉足中原的通道。桓公在秦国的核心利益上没有实质进展,过多的战术“小动作”却显得冒进,给秦国带来了大麻烦。尤其秦国没有遵守与晋国的盟约,既没有获得实利,又落下了诚信污点。

没有实力制定规则,但又要破坏现有规则,往往会给自身造成困局。秦桓公二十五年,晋厉公新立,计划与秦君在令狐(今山西临猗)会盟。作为晚辈的晋厉公很有诚意,早到会盟地点恭候秦桓公,但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秦桓公却始终不肯渡过黄河与晋厉公当面会晤。于是,秦晋之间举行了一次“无奈”的会盟,秦君特使史颗到河东拜见晋厉公,晋君特使郤犨到河西拜见秦桓公,隔河相望的会盟丝毫没有增加秦晋之间的信任。在关键节点,秦晋之间错失了改善关系的机会,这对于处于劣势的秦国十分不利。此后,秦桓公很快背弃了与晋国盟约,这成为麻隧之战的直接导火索。

秦桓公所处时代,晋、楚成为天下舞台的主角,秦却未能把握大局。秦楚同盟被削弱,秦晋矛盾又在激化,此消彼长之间,秦渐渐陷于困顿之中。麻隧之战是秦国内外失调的集中反映,秦还要在低潮期徘徊探索数代之久。

(《学习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