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4-24
本报通讯员 李玉婷 卫世新
近一个月来,新绛县横桥镇支北庄村的聋哑夫妇支建立、马小丽的早点摊非常火爆,不仅有本村的村民光顾,而且还吸引了附近曲村、兰村的村民,每天收摊时都能收入300余元。
在家里,他们的聋哑父母支俊平和老伴儿王晒女照顾5岁的孙女支媛媛吃过饭后,也匆匆赶往村集体大棚干活去了。
地处峨嵋岭上的支北庄村是省级贫困村,支俊平一家5口人,除孙女媛媛外,4个大人都是聋哑人,生活非常困难。扶贫干部来到这里后,他们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有了很大的起色。
孩子上了幼儿园
“小媛媛忽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是让人喜爱。”回忆起2017年第一次来到支俊平家的场景,新绛县经管中心副主任、驻支北庄第一书记邢岗非常感慨。当时,已满3周岁的媛媛并没有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被送往幼儿园。
“媛媛耳朵能听见,也会咿咿呀呀地说话,如果长期不与外界交流,语言功能会慢慢退化,正常的孩子也会变成‘小哑巴’。”见此情景,邢岗很是着急。但支俊平一家人将媛媛视若珍宝,尤其是妈妈马小丽,每天把她抱在怀里寸步不离,更别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
经过多次上门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工作,最终,在驻村工作队队员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支俊平一家人同意将媛媛送往张店村的幼儿园。
如今,5岁的媛媛已经到幼儿园2年了。“孩子刚来的时候比较认生,现在好多了,在幼儿园交了很多好朋友,老师们也都很喜欢她。”媛媛的幼儿园老师说道。
每次回到家,媛媛扑在大人的怀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个不停。“虽然我们听不见,但心里却很高兴。”支俊平通过手语表达着内心的激动。
工作生活有保障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可对支俊平一家来说,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却不是一件易事。前几年,支俊平一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支建立打零工。由于身体残疾,很多工作无法胜任,常常是干一天停半月,没有固定收入。
去年10月,新绛县委副书记陈小光包联支北庄后,将支俊平一家确定为他的帮扶对象。陈小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解决困扰支俊平一家人的工作问题。
“最好能在村里为老两口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考虑到支俊平和王晒女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陈小光和工作队协调后,去年11月,由老两口负责村里道路的卫生打扫工作,工资每人每月1000元,过年的时候,老两口顺利拿到了3000多元。
后来,村集体建成了3个日光大棚,工作队将老两口吸纳为固定工。“从平整土地到绑铁丝、拉绳、栽西红柿苗,老两口儿每天下棚干活儿,平均每个人一个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邢岗说。
为了给支建立找份合适的工作,工作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一开始,陈小光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轶群,通过劳务帮扶的方式,在西曲蔬菜市场为支建立找了一份门卫的工作。但只干了一周,支建立就因为与人交流有困难,加之离村里有20公里远,无法照顾家里,只好做罢。
一筹莫展时,陈小光得知支建立有一门炸油条的手艺。于是,他们找到支建立,建议他利用家里临街的优势,在自家门口开办早餐点。由于没有经验,支建立迟迟没有行动。“你放心,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你解决。”工作队的一番话,让支建立打消了顾虑。
说干就干,这边儿支建立夫妻俩着手准备食材和工具,那边儿工作队帮着他打印价格表、贴指示语。一切准备就绪后,3月份,支建立的早餐摊正式开张营业。
陈小光和邢岗好几天早上特意到支建立的早点摊,一是照顾建立的生意,二是给他提改进建议。现在,支建立的早餐点除了有油条豆腐脑之外,还有葱花饼、酱香饼、馄饨等等,顾客越来越多。
扶贫同时也扶智
去年腊月二十七,陈小光和扶贫工作队特意请来了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老师做翻译,来到支俊平家,通过1个多小时的长聊,为他们解决不少困难。
今年4月,工作队又请来了县残联的干部来到支俊平家里,经过察看和审核后,决定按照聋哑人的需要和习惯,为他们改造洗澡间、厨房。当得知支俊平一家晚上关门后,由于听不到声音,邻居无法联系时,还为他家里安装上了闪光门铃,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支建立的早餐点办得更好,扶贫工作队为他联系了一个餐点制作培训班。通过学习,支建立掌握了多种豆腐脑卤汁的调配,做出来的油条、饼儿等面食不光卖相更好了,味道也更香了。看着每天络绎不绝的顾客,支建立夫妻俩别提多高兴了。
收入稳定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支俊平一家更有心劲儿了。“我们一家人一定好好干,不白费工作队的心血。”支建立不停地用手语比划着,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