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走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

——临猗县福寿屯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侧记

来源:发布者:范小艳时间:2019-10-08

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成群……这是大部分人对畜禽养殖场的印象。然而,在临猗县福寿屯村福寿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约6000头的种养基地,却闻不到普通养殖场特有的异味。这是该基地探索“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现代生态种养殖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有力实践。

福寿屯村位于临猗县耽子镇峨嵋岭大嶷山脚下,全村6个居民组1450口人,耕地面积4811亩,是以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村。

近年来,该村“两委”以“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模式,积极推进现代生态种植养殖产业,使福寿屯成为该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精品水果生产基地、水果产品集散中心地。2018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2.58万元,是该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

选好班长带头干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

2011年,在外经商多年的王本强被推选为福寿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多年来,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为村里建起舞台,打造文化活动广场,硬化田间路,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赢得村民一致称赞。

2017年,福寿屯村被确定为临猗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拓宽了进村主巷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主巷道下水管道,对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和亮化。2018年,村里投资20万元对原村办小学重新改造装修,将村委会进行搬迁,建起日间照料中心,大大提升了村“两委”服务村民的能力,也为该村2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及广大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和文体活动场所。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几年时间,福寿屯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宽裕。

村民虽然富裕了,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为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福寿屯村党支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

创新模式促发展

福寿屯村福寿和养猪合作社于2017年5月投资修建,并与河南大象集团强强合作,用先进的养殖设备,高度机械化操作,实行统一销售,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养殖风险及成本,当年建起当年见效。2018年下半年,福寿屯村集体依托福寿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向上级申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在村西北角建起两座标准化猪舍,每个猪舍可养生猪600余头,配套生产、生活场地600平方米,硬化进场道路100米,架设高压供电线路200米,新增50千伏变台一座以及供水等设施。

经过多次集体研究和讨论决定后,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模式,将两座标准化猪舍以租赁的方式租给合作社管理,每年收取利润的30%作为村集体资金。合作社吸纳村里6户1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养殖场打工,在农户饲养生猪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经济互助、技术互助、信用互助等方面帮助,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按照“企业+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运作,福寿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养殖风险及成本,促进了养猪场规范化发展,而且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养殖经营过程中,该合作社坚持种养结合、以养促种,一方面将猪场所产污水和排泄物实行干湿分离,干粪贮存于集粪池经密闭发酵后作为农业生产用肥,促进福寿屯二坡台地1000余亩农作物生长,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场地建设及设备投入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养殖场卫生环境,使畜禽养殖污染物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从源头上实现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真正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配套保障增效益

通过一年多努力,福寿屯村以村为主体,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打造现代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集体积累逐年增加,形成较强的经济发展后劲。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该村建立适应农村改革发展要求的收益分配制度,加强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和制度管理;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村委委员、村民代表、合作社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协调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对养猪场业主、农户新增基础母猪圈舍改造等补助,均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制度,自觉接受村民和财政、审计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公平、公开、公正。

目前,该合作社年出栏肥猪6000头,标准化猪舍7000平方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同时,为该村有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农闲时提供工作岗位,解决了其外出务工难的问题,并给予本村贫困户每户每年500元的经济补助。

“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加大对生态种植养殖产业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王本强信心满满地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