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内”与“外”的协奏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30

“……祝愿大家心想事成,假期愉快。”临近国庆假期,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芮城商会微信群里,都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

逢年过节时,对芮城县总商会外埠商会的微信问候,对芮城籍在外“芮商芮才“的关爱,已经成为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县长尚玉良的“固定动作”。

近年来,在芮城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作为、努力担当下,芮城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为凝聚起在外芮商芮才的智慧和力量,为芮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不断推进芮城县总商会外埠商会的发展。逐渐地,外埠商会也在回馈家乡、招商引资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能量。

外埠商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芮城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发展了经济“生态圈”,更创造了美好的“幸福圈”。

领导包联,每省一会

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今年6月,芮城县总商会昆明商会、成都商会、上海商会成立;8月23日,芮城县总商会内蒙古商会成立;8月25日,芮城县总商会天津商会正式成立……

每一个芮城县外埠商会的成立,都是扩大芮城“朋友圈”的一个坚实脚步。

搭建桥梁,共谋发展。

今年以来,芮城县委高度重视外埠商会的组建工作,将外埠商会的组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芮城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县级领导干部包联县总商会外埠商会》的文件,每个县级领导包联一个或多个省份的外埠商会。

芮城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合会主席姬世强就包联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外埠商会组建工作。

“这是我们经过多方摸排形成的一个芮城籍在外企业家的花名册。这是我们成立外埠商会的第一步。”谈起外埠商会的组建工作,姬世强拿出了一个登记册。

这个登记册上密密麻麻记了多名芮城籍在外企业家的姓名、芮城住址、在外省份、从事行业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积累,都是从芮城县出发,分解到各乡、各村、各组,基层单位进行收集后再统一汇总的。

“我们就从这个花名册上寻找是否有在新疆发展的芮城籍企业家,还真找到了两位企业家,一个是在新疆做建材生意的,一个是在新疆做餐饮的。”姬世强说。

当时正好是清明期间,这些在外企业家们都纷纷回乡祭祖,姬世强以此为契机,上门拜访这几位在新疆的芮城籍企业家,后与他们就成立商会这一事宜进行了座谈。

以这两人为基础,结合姬世强自己在新疆的一些企业家资源,就有了组建芮城县总商会新疆商会的一个良好开端。

“跟新疆这几位企业家达成建立新疆商会的初步共识之后,以他们为圆心,再逐步地联系当地的芮城籍企业家,最终新疆商会聚集了50多名企业家。”姬世强说。

不仅是新疆商会,这种商会工作方法论已经贯彻到每一个芮城外埠商会的组建当中,而且,每一次外埠商会成立或者换届,芮城县主要领导都亲自到场祝贺,并对商会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为使外埠商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芮城县工商联合会广泛沟通,酝酿推荐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和经济实力、热心商会工作、具有奉献和服务精神的企业家担任商会会长。

同时,芮城县工商联合会不断完善对外埠商会管理工作的指导,各种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当中。

芮城县外埠商会自2017年开始筹划组建,至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11个外埠商会。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今年内将争取完成20个外埠商会的组建。下一步,我们还将筹划芮城县商会年会相关事宜,我们把这个商会年会每年放在一个城市举行,全国商会派代表参加。这样不仅加强某个省内芮城籍企业家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能打破地域壁垒,把全国范围内的芮城籍企业家团结起来,实现大商会、大融合、大平台的愿景。”芮城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合会党组书记鲁晓琴说。

在外有家,在家有人

内通外联的“生态圈”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是芮城县总商会太原商会秘书长柳永平参加芮城经济调研后的第一感触,“过去回到家乡,总是很匆忙,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家乡的巨大变化。”

柳永平说,作为一名芮城人,家乡环境的改善让他尤为高兴。“过去感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树叶上都是灰尘,街道上也破破烂烂的。现在一回来,明显感觉到翻新的街道有了大城市的感觉,更别说像现在这样还能看到蓝蓝的天空了。”这次“大变样”大观摩,让包括柳永平在内的一批商会代表们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次观摩,通过用脚步丈量家乡,柳永平才真正感受到这些年来芮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回家时,总觉得家里跟外面的落差太明显了,不愿意回来,现在整体环境改善了,确实让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芮城人愿意回家了。”柳永平说,“愿意回家了,这让我们心目中的‘家乡’完整了。”

在跟县乡两级领导的座谈沟通中,太原商会了解到芮城当地花椒、香菇等系列农产品质量优良,为了壮大当地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渠道力量,太原商会集资30万元,在太原成立了“恰屋菜”有限公司,推广芮城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芮城县陌南镇梧桐社区里,坐落着一家芙蓉面皮加工厂,同样是商会力量盘活当地经济生态的一个例子。

芙蓉面皮加工厂的负责人薛卓是芮城县总商会北京商会的会员,之前他在北京就从事面皮加工销售行业,基于回馈家乡经济发展的初衷,他回乡在梧桐社区的创业基地里面建立了自己的企业。

“第一家芙蓉面皮厂在2011年建厂,现在在芮城县内已经发展了15家子企业,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就业200人左右。”薛卓说。

然而,芙蓉面皮厂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就业,更在于满足山区搬迁户的就业需求。

芙蓉面皮厂的员工林秀月,之前住在山上,日常以采摘草药、花椒为生,每月收入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家中并无积蓄,生活十分贫苦。

搬迁之后,林秀月就近在芙蓉面皮厂找到了工作,不仅在这里学习到了面皮加工的技术,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工作。

作为国家科技部畜牧兽医口15名重点专家之一的赵亚荣博士,也是芮城籍。他通过北京商会的渠道与芮城县委建立了沟通渠道。

赵亚荣在芮城县古魏镇新村投资成立了大北农集团实验种猪场,开办企业之外,他利用自身的理论积累和技术优势,向周边养殖户分享养殖技术和保健技术,对周边的养殖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在外经商的芮城籍企业家,我们有责任做好家乡的宣传工作,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助力家乡经济发展。”柳永平这样说道,相信这也是大部分芮城在外企业家的初心。

一腔热忱,回报家乡

致富思源的“幸福圈”

8月14日上午,芮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大院里摆满了绿茶、毛巾、矿泉水、茶水分离杯、面粉等慰问品。

这是芮城县总商会西安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江江带领芮城在西安优秀创业人才一行8人,在芮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展开的慰问活动。

活动中,他们为交警同志赠送了“平安卫士”奖牌,送上了慰问品共计340份,献上了芮城在外人士对家乡人民的关心关爱之情。

“前几天的暴雨冲垮了芮城的部分道路,为了保证我们老百姓能安全外出,这些民警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奋战在交通管理工作第一线,甘当城市平安卫士,他们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履职尽责、冒雨救助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因此,我们西安商会的各位自发筹款并组织了这次慰问活动。”张江江说。

时间的齿轮再往前拨动3个多月,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芮城县总商会太原商会、山西恒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向芮城博物馆捐赠咸丰二年《山西圣神》刺绣文物一件。

这件文物系2008年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得。此文物曾流失法国,后辗转到香港。绣品绣工精细、保存完整,经专家评定为“难得一见的刺绣珍品”。

当日上午,芮城县文化旅游局和芮城县博物馆举行了捐赠仪式,柳永平代表商会捐赠了文物。

7月25日,太原商会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发布支持“行囊记忆”活动的筹款通知,得到了芮城籍在外人员的大力支持,不到3天时间便筹集到3.6万元。捐款人中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在职职工,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有的通过微信打款,有的亲自把钱送到商会,山西医科大学老干部、芮城县解放后第一任团委书记李一老先生捐出了1000元,并通过商会向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问好。

筹款期间,太原商会与多个雨伞生产厂家进行了对接,优中选优,定制了1800把优质雨伞。这些雨伞已于8月28日在该县举办的“行囊记忆”活动中送到每个芮城籍大学新生手中。

……

致富思源,反哺故里,外埠商会对于芮城的回馈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在外打拼的芮城籍人士不断以商会为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向家乡传导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挚爱,迸发出磅礴的温暖力量,打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幸福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