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6
□记者 杜磊
今年57岁的祁建华,是临猗县北景乡贾庄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凭借着对农机具技术研发的痴迷,近年来先后发明创造了自走式园林行间枝条切碎机和手扶拖拉机后置行间园林割草机等农机具。今年年初,祁建华发明的割草机又获得了国家专利。
9月23日,记者来到贾庄村,见到了这位农民发明家。
新发明效率高、更安全
祁建华发明的割草机安装在手扶拖拉机后方,需要借助拖拉机的动力工作。
“用以往的人工背负式电动或汽油割草机,一上午只能割二亩地左右,用老祁发明的手扶拖拉机后置割草机,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二亩地的割草作业,效率非常高。”贾庄村党支部书记祁志红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农民使用这个新产品不但效率高,而且更安全。
以往农民在使用背负式割草机时,飞速转动的齿轮常常会把地里的砖块等杂物反转,打到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最大的安全问题是,常规割草机的齿轮刀片完全暴露在外面,经常会误伤操作人员。祁建华在割草机的两个旋转刀盘后,特别安装了一整片护板,将操作人员和刀片完全隔离,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操作过程中,记者看到随着手扶拖拉机割草机不断前进,所经过的田地里,杂草尽数被除去,整个操作简单安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一大片田地的除草作业。
“割草机能安装在各种型号的手扶拖拉机上,而且携带方便。”祁建华说,“这个机器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农民在果园里割草,它可以轻松灵活地穿行在果树的行间空隙,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人只需要跟在机器后面行走,稍微调整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即可。”祁建华自豪地说,这个割草机工作效率非常高,通过实验测算是背负式割草机效率的15倍以上。
对机械情有独钟
上世纪80年代初,祁建华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农村务农。上学时,他就对物理机械很感兴趣,在生产队干农活时,经常研究集体的拖拉机、电机、潜水泵等机械。几年前的一天,他和弟弟在苹果园里除草,感觉到用电动割草机还是比较累人。弟弟便建议他重新拿起研究农业机械的爱好,看看能不能发明一台新机器,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祁建华说干就干。为了搞研发,他在村中的巷道里搭建了一个工作室,陆续投资10多万元,买下了2台车床和一台数控电子切割机。农闲时,他在家吃完饭后就一头扎到工作室,累了就睡在里边。
工作室的一角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机械配件,其他地方也布满了锤头、电焊等工具。看似杂乱无章,但每一件都是他的心头宝,离开哪个都不行。祁建华学历不高,也没有师傅指导,多年来全靠从各种书籍中自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着对农村农民的一股热情,他在农业机械领域不断钻研,可以说吃透了各种农机的原理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反复摸索、不断改进。
搞发明不但要有热情和技术,还要有资金投入。对一个农民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除了家里果园的投入,祁建华每年还要额外拿出几万元搞发明。祁建华的老伴杨立娟嘴上常说他“不务正业”,但在行动上对他还是毫无保留地默默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年初,祁建华的手扶拖拉机后置行间园林割草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这也是对他多年执着钻研最大的支持和认可。
搞发明让乡亲们干活省心省力
在祁建华的研究摸索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他这次发明的割草机的技术核心,是后置齿轮增速变速箱和两个旋转刀盘。在反复的实验操作中,他发现支撑旋转刀盘的齿轮强度不够,在长时间使用中可能会造成故障,降低使用寿命。由于没有大型的铸造设备,在零部件的加工上,他只有委托加工厂为他单独打造,因此造价不菲。在研发过程中,他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最终让发明得以实现。
目前,祁建华的发明在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后,他又注册了商标“碧农升”,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他希望有对农业感兴趣、对农民有热情的企业跟他联系,把他的发明推广到全国,通过大批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祁建华说,自己也是个农民,农民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他就研究什么、发明什么,能让乡亲们干活省心省力,就是他最大的愿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