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刘晓瑞时间:2019-09-09
本报讯(记者 刘晓瑞 通讯员 南崇俊)近几年,稷山县大力加快“四基地一名城”建设步伐,谋划实施“三个发展计划”,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美稷山”魅力初现。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客商在稷山投资兴业,同样,一批在外打拼的后稷儿女也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在家乡的热土上挥洒创业激情。
2017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创业13年的聚隆焦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喜平,受“凤还巢”政策感召,带着打拼积累的资金返乡创办了播绿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社初期,为打消群众种植的顾虑,贾喜平积极协调和外地企业洽谈协商,签订“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农业订单,为大红袍花椒产业销售购买“保险”。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鼓励吸引村民积极入社主动种植,不断发展壮大花椒产业规模。
西社镇范家庄村是贫困村,由于缺水,老百姓单家独户零散种的花椒,赶上老天干瞪眼不下雨就“粒小颗瘪”,连出手都成问题。贾喜平为了引水上山,自筹资金200万元,兴建提水高灌节水工程,铺设各种管道5万多米,开挖蓄水池6个,使播绿合作社的500多亩花椒林全部实现了管灌化。为了减轻贫困户负担,她还为全村41家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浇灌款1.23万元作为“扶持奖励”。截止目前,贾喜平的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户,仅种花椒一项,可为全社社员每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
今年,贾喜平又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建起了200亩大棚葡萄,走出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和贾喜平一样,在外奋斗多年的山西绿视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经理张壮阔也积极响应“凤还巢”计划,毅然返乡创业。
张壮阔是土生土长的马家庄村人,2012年太原科技大学毕业后,投身西安华曦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从普通员工做到项目经理。回到家乡后,在家乡黄土地规划种植了景观苗圃15亩作为“试验田”。经过3年的艰辛努力,张壮阔的农场从最初的15亩发展到现在的170多亩,苗木种类由原来的3种发展到现在的20种,带动马家庄村绿化苗木7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不仅让村里的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还为马家庄村8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目前我们种一亩苗木产值近万元,是种植一亩玉米的10多倍。”谈及经济效益张壮阔介绍说,农场现有国槐、五角枫、黄栌、法桐绿化苗木品种多达20种,特别是主打苗木国槐以规格齐全、数量可观优势常年向陕西、河南、山东、河北、新疆等地源源不断供货,年收入达1300万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如今在稷山,像贾喜平、张壮阔这样情系家乡的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士在家乡建立林果种植、畜禽养殖等基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家乡变得更富、更美。
“实现乡村振兴还需产业支撑。我们将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完善服务体系,确保返乡创业人员真正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稷山县副县长翟廷伟如是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