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胡海升新作《盐商往事》序言——时空之中的文化 时空之外的胸怀

来源:发布者:石钟山时间:2019-09-09

◀古代运城盐池 刘亚/摄


一本小说,倘若在时间维度上被人赋予了历史的底蕴,情节、人物便有了时代的印记,能够给人一种莫可名状的亲切感,虚构的小说与真实的历史之间便有了联结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你我心中的那份契合与共鸣。

初拿到这本小说,书名朴实无华。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发现本书所写的历史时期与文坛泰斗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相仿,也是截取了元末这一个特定的社会。想作者年轻胆大,写此一时期的小说,若角度、立意有所偏颇,作品不免落入俗套。常人每每提起十四世纪中叶的中国,必会想到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小说中的人物若以民族划界,善恶泾渭分明,固执于自身的立场,即使作者胸有块垒、气势恢宏、妙笔生花,亦不免落了下成。看过全书,发现内容全不如此,其中心表现的是主人公“为天下百姓而商”的高尚情怀,可见作者对此已有所考虑,心中的疑虑与担心也因此释然。

作者虽写元末,但并未过多地描写朝政的弊端与起义的风起。此深得文章与历史“和而不同”之妙。一者,故事情节是与历史是有所关联的,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情节不能架空历史,否则既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显得莫名其妙。作者将小说情节植根在历史中,使小说有了源头之活水,情节亦能顺利展开。再者,作者对历史内容既不过分渲染,亦能有所交代。故事内容与历史事件既有交集,又不过多粘连,若即若离,恰到好处。这彰显了作者的匠心独具与收放自如的巧妙安排。

时间之外,事物尚有空间这一维度。于空间而言,小说选取了运城。明神宗朱翊钧曾有一副楹联:“五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其所指为武圣关羽。而关公的发轫之始,即在运城(古称河东)。

运城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80万年前,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渡”文化遗址,是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堪称旧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遗存;万荣县的后土祠,为祭祀女娲而建,轩辕黄帝曾“扫地为坛于汾阴”以祭后土;舜之壤(蒲坂,今永济)、禹之封(安邑,今盐湖区)、夏之都皆在运城;汉武帝六次出巡,其《秋风辞》即出于此;自汉武帝始建祠堂,至宋代止,曾有四十三位皇帝来运城祭奠皇天后土。

运城不但是文化之城,因其辖内有大盐池,历朝历代盐运兴隆,故而亦被人称为盐运之城。东周以降,国于经济上之大事,在铁与盐。铁者,为农具、甲兵及生活器具之源,对经济、国防等有重要作用,而盐,乃人所必需,为人力量之源,其作用更甚于铁。春秋时齐国管仲曾提出“官山海”之策,主张盐铁于国所有,开了盐铁专卖之先河。西汉武帝时,盐铁官营进一步加强,至唐安史之乱后,盐铁专卖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自唐、宋至金,其制承袭罔替。元、明、清各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逐步强化。小说中亦能窥见盐铁专卖此一背景。

隋炀帝时的大运河,给漕运以千余年的繁荣,漕帮亦与运河如影随形,经千年而未消其形、未遁其身。与此相同,盐运亦是各朝各代经济之命脉。盐帮亦于其夹缝中艰难成长,其似盐铁专卖的大潮中的一叶扁舟,于大风浪中载浮载沉,时而扬帆而进,时而隐匿而退。其发展的状况可看作古代王朝兴替的晴雨表。君清政明之时,盐帮与朝廷相谐,相安无事,百姓食盐亦不觉艰辛;君昏臣佞、税苛政散之时,盐价飞涨,被贪官劣绅所把控,百姓无以为食,铤而走险。盐帮与官府矛盾激化,以致私盐横行,民变迭起。小说中所表现的即为后者,以后者为背景展开情节,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

由时空而论及小说的情节,作者植根于运城盐池。故事的发端是一起命案,主人公心仪的女子殒命,小说情节贯穿两代人。恩怨纠葛涉及周、吴、郑、王四大家族,方园寺、连宵观与盐帮,人物涉及盐老大、镖师、数之不尽的小盐户、蒙古旧贵、红巾军新贵、多如牛毛的水匪以及山贼等,这些人物悉数登场亮相,情节中有亲情、爱情,亦不乏背叛;有惨烈的冲突、悲惨的生离死别,亦不乏温情与幽默。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一幕幕地上演,精彩纷呈。小说中,作者对情节的设计匠心独具、不落窠臼,起初的命案,本就是孟老板(宗林)设的一个局,所有矛盾与冲突都由此展开。闵荷惨死之谜,使主人公苦苦寻找真相,随着剧情的展开,好友一个个登场,几个女子也先后登场,其中有主人公的未婚妻、有落魄之人,还有女刺客,她们的真正身份随着剧情的展开被一一揭开。最迥出意表的当属最终的结局,着实令人瞠目,使人不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合上小说,才能体会到小说中蕴含的哲理与禅机。

不唯小说的情节给人耳目一新,小说所表达的晋商文化也值得称道,作者并未采取直描的方式,而是将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作者通过盐湖城兴衰过程的前后对比,体现了市场秩序和商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惜笔墨渲染运城的商文化,并将其内涵体现在主人公身上。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以民族划线,能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找到文化的契合点,找到中华民族形成与融合的闪光点,并将其作为中华文化最宝贵的一部分,作为开万世和平的根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