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赶集“赶”出新经济——揭秘手工艺“集市”如何撬动新消费、新制造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8-29

今天,将传统手工艺经由现代创意、包装,以“集市”方式向世人呈现,正成为不少制造企业、商业中心和电商平台的选择。在这些打破地域、穿越“时空”的集市中,手艺人找到了价值,现代商业遇见了传统美学,产业拓宽了空间。都市里的赶集,“赶”出了新经济。

都市“赶集”忙

交错的藤木象征着群山的错落,扎染轻纱勾勒出碧海蓝天……在北京侨福芳草地临时搭建的集市里,人们遇见了大理的“风花雪月”。

近日,依文·中国手工坊与北京侨福芳草地联合举办的“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开集。白族刺绣、鹤庆银器等上千款手工艺品经由现代设计创意与人们重新相遇,现场数万名“赶集人”通过非遗体验、共享设计等方式感受跨越千里的“指尖艺术”。

“赶集”的形式让很多人看到了“诗意的浪漫”,也让不少手艺人、创业者、品牌商遇见知音。一名甘肃创业者就在这里找到了“伯乐”——自己用当地工艺制作的小枕头开集一天就订出400个,并与设计院校接洽合作。

集市不只是在商圈,也同样活跃在网络之上。直播赶集、VR逛街等模式正在线上平台流行开来。借助互联网,来自全国多地的非遗技艺、传统手工正为更多都市年轻人所喜爱。以短视频平台快手为例,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在快手产生。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涉及的多达989项。传统手工艺成为热门标签。

“走心的创意,就会引领风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认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沉浸式”的场景还原了生活与文化,将消费、制造、服务有了更紧密的连接。

赶集“赶”出新经济

集市不仅催生很多新模式,也构筑手艺人、制造商、平台方、消费者等生态圈,凝聚了许多的探索与创新。赶集,“赶”出了新经济。

一张银片,一把小锤,富了一个村子。在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传承千年的老手艺正成为脱贫新方式。村里的手工银器传承人寸光伟告诉记者,通过线上集市等方式,新华村由手工艺之乡变身“淘宝村”,现在几乎家家敲键盘,户户开网店,手工银器每年网络销售额超8000万元,产品销往中国各地和海外。

“山村与都市彼此既有‘拿来’,也有‘给予’。这既是全新的经济模式,也是文化的交流与自信。”张庆辉说。

从打造数据库、搭建互联网平台对接资源,到开办集市“唤醒”市场,集市的背后凝聚了供应链的创新,也是共享经济的体现。通过共享设计、协同制造甚至共享商业,越来越多的“指尖手艺”正转化为“指尖经济”。

集市“赶”好还需多方合力

集市里有产品、有制造、有文化、有情怀。它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新经济的探索与尝试。将集市“赶”好,由此激活更多创新、释放更多价值,同样需要共享思维,需要社会各界、产业各方的合力。

用集市留住手艺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认为,集市探索了一种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的新模式,但仍处在尝试阶段。要让更多人参与,仅靠企业推进或商业探索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合作模式、产业驱动等方面创新。“希望借助地方政府、相关协会挖掘和发现更多手艺人,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抱团’赶集,形成集合效应。”孙淮滨说。

让集市催生双创。集市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创意和市场是无限的。专家建议,探索线下集市与线上的融合,并与更多流量平台合作共建双创平台,将手艺人、设计师、创业者、投资方等有机衔接,激发活力。 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