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发布者:时间:2019-08-13
得知领导要来调研,一些基层单位精心安排路线、布置场景,精挑细选参会群众,连群众发言内容也提前备好并层层“把关”。调研,俨然变成按“剧本”走的“调演”。记者采访时发现,类似带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气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不仅让调研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基于调研成果制定的政策跑偏,更助长了不良政风。
基层调研,本应是通过深入实际、贴近群众的探访,了解一线真实情况,为科学制定决策提供第一手鲜活材料和翔实依据的过程。然而,当精心“导演”取代言为心声,当认真“表演”取代畅所欲言,这样的调研注定会背离初衷。当调研变成“调演”,会场变成“秀场”,几经筛选和过滤后的“民声”,又有几分是百姓心声?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打造“精品调研线路”,把群众培养成“群众演员”甚至专职“调演员”。这与部分地方干部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的飘浮作风直接相关。当前,“车子转一转,隔窗看一看”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有所减少,但将“背手走一走、会场半日游”作为调研方式的领导干部还有。上级部门“身入”而非“心入”,为调研而调研,下级单位也会主动或者被动选择“投其所好”,用“群众演、领导看”方式敷衍应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就是要更多倡导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工作方式,就是要让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的真调研成常态。多开展一些随机交流,了解的情况才能更加全面、丰富;多一些沉下心的蹲点走访,掌握的问题才能更加充分、精准,才能发现更多真情况、听到更多真心话、解决更多真问题。
据新华社武汉8月12日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