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小学教师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普双娟时间:2019-06-28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而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教材中每一册都有“数学好玩”的单元内容,就是重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思考:

有效的“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在第二学段(4年级——6年级)的“数学思考”中,针对学生需养成的数学素养指出:“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可见,操作与思考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例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与这节课相关的内容有:三年级上册的《搭配中的学问》,还有六年级上册要学到的《比赛场次》等。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

本节课,教材中呈现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意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法和规律的探索中,鼓励学生运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并分析问题。教材中呈现的是以线段的长短为标准分类和以点的位置为标准分类两种方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而画图的方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几何直观能力。第二个情境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画图策略并体会画图方法的多样性,发展通过有序思考、主动发现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多样化的画图方法解决问题,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关注有序思考。

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综合实践课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或与数学相关联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服务体验等方式,在数学实践或跨学科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认识数学内涵、感悟数学价值,沟通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数学文化修养。

例如,《优化》一课,课前,可以举行“为妈妈沏一杯茶”的活动。学生在家中完成“沏茶”活动,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优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学生通过分享、展示、交流、发现“同时”进行,可以节省时间,再计算优化前后方案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体会运筹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生在尝试解决“烙3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的问题时,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展示,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学生全程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领悟。

课后,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到优化思想,培养学生拥有优化意识,鼓励学生做个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孩子。

教学评价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程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变,有针对性地做出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是怎么想的;你观察得真仔细,发现这么有价值的信息等。这些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拨动学生内心情感,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作者系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