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08
连日来,夏县祁家河乡千亩柿林迎来丰收。一颗颗形似牛心、色泽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村民们穿行林间忙于采摘,各地客商慕名前来收购。这片火热的景象,见证着昔日的山地特产如何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黄金果”。
创新模式,“小特产”成就“大产业”。这片“柿业”红火的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当地村党支部牵头组织,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品质管理和市场销售,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获得双重收入。
得益于该模式,当地的“牛心柿”产业实现了标准化和品牌化升级。为了确保绝佳的品质,这里的柿子采摘期严格设定在霜降后,此时柿子的含糖量达到峰值,是制作优质柿饼的绝佳原料。鲜柿经过精深加工,制成的柿饼市场价值大幅提升,亩产年收入6000元至8000元。
链条延伸,“金果子”拓宽“致富路”。为了将这颗“金果子”的价值“吃干榨尽”,当地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配套的酒坊和醋坊,对柿子进行深度开发。同时,企业还以柿子产业为核心,将周边山区的小米、木耳等优质农产品一并收购,进行统一包装和品牌化销售,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这一发展模式强劲地带动了集体经济增长。仅西北庄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的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新蓝图”助推“现代化”。该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引进更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拥抱电商等新渠道,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将千亩柿林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从枝头到舌尖,从产品到商品,“牛心柿”产业真正实现了强企、富农、兴村。这颗小小的柿子,正以其蓬勃的产业生命力,成为驱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本报特约通讯员 贾海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