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30
王贞民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情暖金秋,爱在重阳,孝亲敬老情意长。
缘何叫九月初九为“重阳”?据学者介绍,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曰“重阳”,又称“重九”“双九”“九九重阳”。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究竟始于何时?史学家认为,“重阳”一词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他的《远游》一诗中,就提到“重阳”这个名词:“集重阳入帝宫兮”。当时虽未形成节日,却有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祸避灾。魏晋以后,“重阳”的习俗气氛渐趋浓重,到唐代形成民间节日,或登高望远,或舒展筋骨,或啸咏抒怀,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内涵也日益丰富,并沿袭至今。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赏菊节”等。重阳节为何又叫老年节?因为“九”作为阳数之极,又被称为“极阳”或“老阳”,“九九”与“久久”谐音,意味着长久、高寿。因此,从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我国古今都很重视重阳这一传统佳节。
大家都知道唐代王维写过著名的纪念重阳节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笔者插说几句题外话。这里的“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或华山以东),简称山东,包括黄河以东的古河东辖区,即现在我们运城市的所在地。
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尽管他生活得不如人意,但他在重阳节还巧妙地化用了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写出了“幸喜登高兄弟聚,一人犹及插茱萸”的经典诗句。古人没有忘记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以插茱萸的习俗来庆贺重阳。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也善诗文。在重阳节时他曾写了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不弟后赋菊》,通过重阳赏菊抒发对菊花的感慨:“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这里为了押韵,故未用“九月九”却用了“九月八”的时间来合韵。诗的意思是,到了重阳节,百花凋零,只有菊花迎霜怒放。那时候,菊花的芳香充满了长安城,身披金色铠甲的起义将士便要占领京城了。诗中展现了黄巢起义军的雄心。这是黄巢一首很别致的纪念重阳节的诗歌。唐初大诗人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龙门才俊王子安,重阳节里好乐道,赏菊饮酒来庆贺。香山居士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好个白居易,重阳佳节乐翻天,醉吟聊发少年狂,其庆贺重阳节的癫狂状态,展现出一个活脱脱的老顽童形象!
清代纪念重阳盛况依然,河东风俗尤为甚。《平阳府志》这样写:“重阳,家食糕,间有携酒登高者,采野菊以归。”食糕、饮酒、采野菊,传承形式忒丰盛!民国时期也如故,《虞乡县志》记载此:“重阳,九月九日,俗称登高节。结队游山、饮酒、赏菊,以为乐事……”结队庆贺重阳节,群乐乐,我乐乐,好不乐乐!《临晋县志》记载详,引用如下飨读者:“戌月九日为重阳,食枣糕。母家以馈新嫁女,曰送馍。惟与新婿送糕,必佐以多品,竞相夸耀……”送馍、赠糕之美事,我们家乡亦如此,我辈也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不仅情趣依旧在,相互攀比风犹盛。重阳风俗入人心,一直延伸至今。现在且看主席词,绝佳之作冠古今。《采桑子·重阳》词,齐声诵读情更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绝唱妇孺知,英雄气概照千秋。传统节日赋新意,敬老孝亲树新风!
重阳现为老年节,张灯结彩齐欢庆。村民盛装演节目,唱歌跳舞扭秧歌。表彰孝老好儿媳,赠以牌匾传美名。笔者曾担任老协会长,好婆婆好儿媳受过表彰。成功人士返回村,回报家乡献爱心。礼品多多赠乡民,摆设寿宴孝老辈。还为村民唱大戏,热闹迭起人陶醉。老翁老妪手牵手,乐得不知说啥好。激动的泪水两腮流,泪眼笑成缝一条。老嘴如洞合不拢,忍俊不禁涎水流。重阳助推老人福,敬老孝亲情意浓!
树高千尺叶归根,回报家乡是应该的。我们的根脉在那里,作点奉献乃本分。人生在世不忘本,忘记根本枉为人。庆幸我们遇上好时代,欣慰过上好日月。党的恩德记心间,家国共赢万年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