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1
记者 韩维元
多头菊、地被菊、塔菊、盆景菊、独头菊次第开放,玫红、鹅黄、浅紫姹紫嫣红,蝴蝶、花篮、帽子、哪吒等网红打卡造型点缀其中……
国庆中秋假期,在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菊花小镇”里,2000亩菊花田铺展成璀璨花海,与系列民俗文化展演、多元业态融合,共同绘就出一幅以菊兴产、以商增值、以旅促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一朵菊花的“破题”,到一条产业链的“成势”,再到一个村庄的“蝶变”。近年来,学张乡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农文商旅深度融合激活产业活力,以学张乡斜口村为核心,因村制宜发展菊花种植、加工和旅游项目,在规模效益、品牌打造、延链增值等方面下大功夫,实现了村民致富增收,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用鲜花铺就了一条振兴路。
党建破局 筑牢产业根基
“过去村民种菊花,产量低、卖不上价,想规模化发展没人敢牵头。”斜口村党支部书记封国梁的话,道出了产业起步时的困境。面对村民对菊花种植的顾虑,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率先扛起“破局旗”。
党员带头试种是第一步。斜口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赴外地考察学习,对接科研院所,引进5万株“脱毒苗”,解决菊花抗病性差的难题;党支部委员李宁波与多名党员主动扩大种植规模,将自家责任田改种菊花,用实际收益打消村民疑虑。“党员示范田里的菊花亩产收益很高,我们看着心动,也想跟着干。”一村民回忆道。
为解决菊花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斜口村党支部积极与县果业发展中心建立联系,在专家指导下,种植户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解决苗木问题,斜口村党支部又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在菊花核心区建立脱毒育苗试验田。同时,结合村民意愿,通过土地流转,推动菊花连片规模化种植。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斜口村的菊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4000多亩,成为该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村里几乎家家都种有菊花,种植规模超百亩的大户有十几户。”斜口村村委会主任刘东辉介绍,“种植户一亩地正常年收益约1万元,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可以在种植核心区域打工,村民们无需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租金+工资’的双重收入。”
此外,党支部还牵头整合4家企业、8家种植大户资源,成立股份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收购服务;与村民签订价格保护协议,拓宽销售渠道,让村民在与收购商的交易中更有话语权。“支部给力,党员带头,我们跟着干有底气。”这成为斜口村村民的共识。
农文旅融合 激活产业动能
“光种好菊花还不够,还要让菊花‘活’起来、‘火’起来。”在党支部带领下,斜口村跳出“种植—售卖”的传统模式,以“芮城菊花”品牌为核心,打造农文商旅融合新引擎,让千亩菊田变身“增收宝地”。
节庆活动是引爆点。自2022年以来,斜口村以3000亩菊花基地为依托,打造集观赏、体验、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菊花观光园区,还依托“芮城菊花”品牌连续举办菊花节。数据显示,2024年,斜口村“菊花小镇”接待游客24万人次,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3500元;30个惠民摊位经营者人均增收5000元。
2025年“双节”前夕,斜口村启动了以“花开村晚・菊耀丰年”为主题的菊花旅游节,沉浸式互动设施与网红打卡点成为亲子家庭、年轻人的“快乐大本营”;“菊花香”小吃市集汇集芮城石子饼、煎馍等四大名吃与20余种美食,菊花酥、菊花奶茶等创新食品引爆味蕾;文创市集上,布艺、面塑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授艺,菊花茶、菊花酒、菊花护肤品成为爆款纪念品。
产业链延伸是支撑力。在菊花产业的带动下,斜口村已聚集25家菊花加工企业。其中,6家规模较大企业注册了“古魏”“晋芮皇”“吕祖老家”等品牌,开发菊花茶、菊花醋、菊花糕点等系列产品。山西天人菊业的“九峰胎菊”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山西古魏醋业厂房内一半产能用于酿制菊花醋,“菊花+”多元化路径让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也为农文商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带走的记忆”。
集体增收 共享振兴成果
“菊花产业做强了,村里变美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刘彦昌的话,道出了斜口村村集体经济壮大带来的民生变化。以党建为引领、农文商旅为纽带,斜口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仅数字增长亮眼,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通过土地分红、车间租赁、品牌管理、电商服务、农旅分成等多元路径,经营性收入占比达88%,2024年突破200万元,初步形成‘资产联结降风险、资源整合提规模、服务协同增收益’的可持续振兴路径。”刘东辉说,随着菊花产业的壮大,不仅村集体经济的“腰杆”硬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在增加,除土地入股分红与流转租金外,村民可在菊花基地务工,或通过惠民摊位经营增收,部分村民还参与菊花加工、文旅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收入渠道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创收”。
随着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斜口村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平整道路、美化村庄,昔日“脏乱差”的自然村变身“花园式村落”;村里定期组织文艺活动,合唱团、广场舞队活跃在百姓舞台。村民王大姐说:“现在环境好,文化生活也丰富,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日子很舒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人民为中心、产业为主导、发展促治理’为思路,推广新型脱毒菊花苗,加大麦菊轮作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菊花+康养’‘菊花+研学’等融合路径,深入挖掘菊花文化内涵,力争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20万元,让斜口菊花香飘万里,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刘东辉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