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0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一批批基层干部走进课堂充电,一个个田间地头变成实践课堂,一项项实用技能转化为致富钥匙——这是运城开放大学深耕基层人才培养的生动图景。
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农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全覆盖工程、乡村振兴骨干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运城开放大学按照市委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的目标和思路,紧扣国家战略与我市发展需求,深耕基层育才领域,通过迭代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全域教育网络,走出了一条“学用结合、育用衔接”的基层人才培养新路,累计为全市输送1.5万余名实用型人才,成为激活全市基层发展动能的“关键引擎”。
党建领航
平台网络强起来
今年春季,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国家开放大学工作推进会上,运城开放大学作为唯一的地市级单位精彩亮相,其在社会办学、基层干部素质提升领域的积极作为与亮眼成果,正是以党建为核心领航,深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助力基层治理赋能的实践缩影。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基层治理的效能靠队伍。运城开放大学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优势,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
“四位一体”教学管理体制:成立校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组,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在各县(市、区)实行“大班主任负责制”,负责学员的日常教学管理与沟通;精选高校教师、农业专家、行业骨干组建教学专家组,量身设计课程体系;班子成员分片包联各县(市、区),开展教学督导与工作调研,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闭环管理。
“学校+组织部门”双重管理:与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聘请各乡镇组织委员担任校外政治辅导员,与校内辅导员协同配合,关注学员学历提升与能力培养,确保培养出的人才靠得住、用得上。
完善制度保障:先后出台《外聘政治辅导员管理办法》《任课教师管理规定》《学员考核评价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教学、管理、考核各环节标准,为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提供制度支撑。
在机制完善的基础上,运城开放大学秉持“一年启动一个新项目,一年开辟一个新领域”的理念,逐渐摸索并形成了“项目化办学、工程化管理”的特色发展之路。
“按照市委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部署,市委组织部、运城开放大学牵头,财政、教育等部门及各县(市、区)全力支持,在全市全面铺开,将培养对象拓展到农村(社区)后备力量、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人才及致富能手,聚焦‘学历+能力’双提升,让培养的人才既有名片又有本领。”运城开放大学党总支书记李民富说。
成熟的体制机制,使全市开放教育办学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市13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县级开放大学赋能挂牌,启动招生教学业务,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网络。学校在提升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后续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增设特色课程,推动终身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发力
靶向施训实起来
4月13日,全市2025年春季“乡村振兴骨干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暨开放教育新生开学典礼在临猗开放大学举办。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开学第一课”,除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等专题讲座外,还组织网络安全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等,为学员筑牢思想根基指明了学习方向。
围绕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目标,运城开放大学从课程、实践、案例3个方面多维发力,推动靶向施训走深走实。
课程靶向设置方面,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学,并精准匹配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核心需求,增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振兴专题》《乡镇行政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面授专题课,填补能力短板。
实践精准落地方面,学校依托覆盖13个县(市、区)的52个实践教学基地,围绕不同专业特点、实践教学目标及基地资源禀赋,精准设计实践主题,开展以思想淬炼、实践历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在牛庄、西张耿农民夜校、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研学;在运城博物馆、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开展生动活泼的地域文化教学;在垣曲优质香菇产业实践基地、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实践基地开展现学现用的特色产业实践……
案例鲜活教学方面,邀请基层优秀学员代表走进课堂,分享实战经验,打造可复制的教学案例。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结合实际,与学员分享如何以党建带群建,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河津市西磑村党支部书记薛民以《党建领航,建设三“磑”和美乡村》为题,从“磑·幸福”“磑·和美”“磑·兴旺”3个方面,分享西磑村农文旅融合、探索共富之路的实践;绛县新庄村党支部书记题红鸽以“红旗、红星、红果果”为主题,讲述党建引领下的村庄产业发展故事,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交流“学用结合”心得,让学员既能学思政、强信念,又能学方法、促实践。
“我们摒弃‘重招生、轻培养’的传统模式,着重建立‘招生—培养’一体化管理体系。”运城开放大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王亚香说,“针对农村干部年龄悬殊、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技术较为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实际,学校结合学员学习需求与地域实际,创新采用‘线上80%+线下20%’的混合教学模式,线上依托数字化平台提供便捷学习资源,满足学员灵活学习需求;线下聚焦实践教学与互动交流开展集中辅导、技能实训,因地制宜提升教学实效,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硕果满枝
学有所获用起来
“从课堂学知识到村里谋发展,在运城开放大学学习后,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带领村民增收。”新绛县新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梁怀明感慨良多。进入运城开放大学学习后,他结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知识,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先是牵头成立长庆印象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后又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组建润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构建起“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回收加工+村集体+农户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场。如今的新和村,以桑叶、蒲公英、黄芩等为原料发展药茶产业,种植面积达600亩,仅此一项便为村民每亩土地增收1500元。不仅如此,梁怀明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中老年人对药食同源类产品需求旺盛,又延伸开发出药枕、药用精油、药用香皂等药茶周边产品,拓宽增收渠道,让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实现双提升。
无独有偶。万荣县卓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史冠军将所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带领全村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作为基层干部,他主动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将香菇试产的零散经验升级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体系——通过土地流转270余亩,建成示范基地,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更带动全县香菇产业发展至3000万棒,产值突破两亿元。他的案例《峨嵋岭上菇香浓》被评为2024年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优秀创新创业案例一等奖。
盐湖区黄金水岸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国娟以“深学笃行,学以致用”的理念,针对社区治理“三大难”(治理难提升、模式难适宜、服务难跟上),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物业为抓手,牵头联合物业打造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工作联考“三联”工作机制,实现社区、居民、物业三方受益。
在运城开放大学的培养体系里,“学有所获”是学员借课程学习、实践培训练就的专业硬本领,“学有所用”是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发展产业、带动增收的行动。这种“学用结合”的培养模式,既培育出大批基层骨干,更使得基层群体“要学习、盼成长、强自身”的热情持续高涨。
学历能力双提升,万余“雄师”兴河东。“以前总觉得学历低跟不上工作节奏,处理村里有关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的事时总有些吃力。这个学历提升工程帮了大忙,能系统学政策、学方法。”芮城县韩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兵坦言,“我将把这份来自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转化为干事动力,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村里的实事上,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回报这份关心和培养!”
“我们不只是培养‘有学历的干部’,更要培育‘能干事的骨干’。”李民富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市县两级开放教育网络建设,把优质资源延伸到乡村,让更多基层干部能在家门口‘充电’,以‘学用结合’的培养成效,为全市基层治理提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应有担当。”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