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舞动奇迹”交谊舞团队 让生活随舞步飞扬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7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轻舞飞扬

在中心城区南风广场上,伴随着轻快的旋律,20多位中老年舞者踩着节拍,在队长兼教练郝守业的指导下抬手、转身,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广场外圈,晨跑的年轻人放缓脚步,拍照打卡。这支平均年龄“60+”的交谊舞团队,到今年已经走过17个年头,从十几人的“社区兴趣班”成长为现在拥有百余名学员的“银发舞蹈IP”,并常年活跃于乡村、养老院等公益舞台,为大家种下了一片欢乐的花海。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手臂抬高,注意力度。来,一二三四……”队伍前方,今年已68岁的舞队队长郝守业正戴着“小蜜蜂”,弯腰纠正学员们的舞步和手势,额角的汗珠顺着眼角的皱纹滑落,却掩不住眼里的光亮。

“我这手,既能拿奖杯,也能拉着老伙计们踩准节拍。”休息间隙,谈起与交谊舞的缘分,郝守业如数家珍。1997年,他偶然接触交谊舞,仅3个月便站上地区赛场,拿下人生第一个舞蹈奖项。之后,从河东剧院的聚光灯再到全国性运动会的大赛场,那些印着岁月痕迹的荣誉,是他与交谊舞结缘的见证。

2007年的一个傍晚,退休后的他在社区广场跳舞时,被几位老年朋友围着问“能不能教我们跳两步”。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他突然想到自己常说的“老了也要为社会做点好事”。就这样,他揣着几张手写的舞步示意图,在南风新天地的小教室里开了第一期交谊舞班,没想到一教就是17年。2013年,随着学员越来越多,他把课堂搬到了南风广场。

不同于以往的固定套路,“舞动奇迹”团队的舞步始终追着流行走——从以前流行的三步踩,到近年的慢三、平四步法,只要全国范围内火起来的交谊舞种,郝守业总能第一时间学会,再拆解成适合学员的动作教给大家。

“老伙计们也爱赶时髦!”他笑着打开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他跟着网上教程学习的视频,有的片段被反复标注“这里要慢半拍”“转身时重心在左脚”。为了让零基础的学员跟上节奏,他把每支舞拆成“基本功+花样”两部分:新学员先练“搓步”“摆荡”等基础动作,老学员则带着他们“搭手跳”;遇到复杂的流行舞,他会先在早晚课上各教15分钟,连续一周重复练习,直到大家都能踩准节拍。

“舞队是我们的温暖大家庭”

“一群已经满500人了,刚建的二群现在也有327人啦!”郝守业打开微信,两个名为“舞动奇迹”的群聊里,消息还在不断弹出——有学员问“明天下雨还练吗”,也有老学员发“新学的舞步视频”。这个以微信群为纽带的团队,像一个流动的大家庭:有人因带孙子暂时退出,有人搬去外地后还在群里“云学舞”,但每天都有新的朋友慕名而来,带着“想活动身体”“想交些朋友”的想法,加入这支银发队伍。

“我们学的舞蹈属于交谊性,特点是强调双人配合。学习交谊舞既能锻炼肢体协调性,又能在互动中增强社交联结,很适合退休后独自在家的老年人。音乐与跳舞的结合,还能释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减少孤独感,有效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休息间隙,老学员董大爷一边休息一边复习刚刚学习的舞步。刚开始连节拍都踩不准的他,如今已能跟着团队跳完整支舞蹈。“说一千道一万,身体健康是关键;人生弯弯是条河,深深浅浅慢慢过;生命恰是一首歌,健健康康好好活;跳着舞唱着歌,寻开心找快乐,怎么高兴怎么过!”他说。

70岁的王山保是团队里的“老资格”,从2013年至今,他见证了团队的成长:“最早就十几个人,现在每次排练能来40多个。大家聚在一起跳跳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还有个“特殊身份”——新学员辅导员,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广场,帮队长带零基础的伙伴练基本步。“我刚来的时候,是郝老师手把手教的,现在我也能教别人,这叫‘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王大爷说着,拉起旁边一位腼腆的新学员,踩着节拍跳起了基础的“慢三步”。

除了公开表演,团队还经常组织大家到乡村、养老院进行公益演出,为更多老年朋友带去欢笑。这些演出没有报酬,服装道具也全靠学员自己准备。“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大家常说。每次演出,看到老乡们搬着小板凳围过来,孩子们趴在大人肩膀上看跳舞,就觉得再累也值了。就在前两天,他们还去了市文化馆,在艺术展览的现场跳了一支交谊舞,让笔墨的清香与舞步的灵动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只要老伙计们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阳光照在他们的脸庞上,和煦的笑容、优雅的舞步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广场的地砖记下了这支银发团队的每一个舞步,跳成了运城最动人的风景。而这旋律,还将在南风广场上,继续飞扬下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