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司法释明“使劲” 工伤赔偿“事了”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7

打官司,一头连着法律条文,一头系着百姓权益。

近年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推出覆盖诉前、诉中、判后及执行全流程的司法释明机制。此举让每一位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不仅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这样判”“下一步该怎么做”。

该机制运行以来,有效化解了诉讼中的“堵点”“盲点”,让司法裁判“看得见”,更“听得懂”,在群众中收获了良好反响。

在发生于我市的一起涉及工伤赔偿的案件中,办案法官通过还原案件背景、聚焦释明要点、剖析法律难点、展现释明成效,让当事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案情回顾◆

“通过法官调解,我直接拿到了工伤赔偿款,终于可以好好做康复训练啦!”签完赔偿协议收到赔偿款后,郝女士激动地流出了泪水。近日,新绛县人民法院龙兴法庭审理了一起劳动争议案,并妥善解决了该案背后的工伤赔偿纠纷。

郝女士系某公司流水线的工人,工作时不慎被机器切断右手拇指和食指,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后因郝女士与公司并未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拒绝对郝女士进行赔偿。

无奈之下,郝女士将其诉至劳动仲裁庭,请求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经劳动仲裁庭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又诉至新绛县人民法院。

承办法官收到案件后,仔细询问前因后果,快速梳理劳资双方的争议焦点,以便积极开展释法明理工作,快速化解双方矛盾。

就郝女士一案,承办法官与劳动仲裁庭的仲裁员就劳资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郝女士伤情是否构成工伤、伤残等级及应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问题清单。

◆释法说理◆

“郝女士,我们想为你们调解一下这起工伤赔偿案件……”本着案结事了和一次性化解矛盾纠纷的原则,承办法官多次通过电话、微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并积极引导调解。

接到法院打来的电话,郝女士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在某公司工作多年,到现在公司却连劳动关系都不认,很是愤怒,拒绝调解。

对此承办法官向郝女士耐心说明,调解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如果调解成功,可以更快地拿到赔偿款,这才让郝女士平息了心情,并约定了调解时间。

调解当天,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劳动关系的认定条件,阐释工伤的认定标准,并与仲裁庭的工作人员一起向某公司释明该起案件中郝女士受伤属于工伤,并就伤残等级如何认定、工伤保险待遇如何计算等进行细致分析;其次,承办法官引导双方交换证据后质证,某公司当庭无法反驳,认可了法官的释明意见;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某公司一次性支付郝女士工伤赔偿款共计125000元。

◆法官寄语◆

此案的圆满解决让郝女士的工伤认定、伤残等级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等多起后续的仲裁案、诉讼案画上句号,完美地诠释了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工作理念,释放了全流程司法释明工作的“温度与力度”。

承办法官认为,近年来,劳资纠纷高发,极大地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和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对用人单位而言,需规范用工流程,依法缴纳社保,防止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无力支付赔偿款。对劳动者而言,应增强法律意识,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留存考勤、工资流水等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记者感言

走进新绛县人民法院龙兴法庭,记者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庭审,而是一场温暖的法律守护行动。郝女士因工伤遭遇赔偿纠纷,面对多年付出未获认可的愤怒与焦虑,法官们没有直接进入裁判程序,而是耐心倾听、细致释法、反复沟通。电话、微信、面对面的释明,每一次交流都像为当事人撑起了一片理解与信任的天空。

在调解现场,记者注意到,法官不仅解释法律条文,更将复杂的劳动关系认定、工伤等级计算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讲清楚,让双方当事人听得明白、懂得合理权益所在。郝女士在签署赔偿协议、拿到125000元赔偿款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司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将辛酸转化为希望。

作为记者,记录下这一过程,更能深刻感受到司法释明机制的独特价值——它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也让法律与百姓的距离不再遥远。 

记者 刘凯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