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智”胜之道

——走进“先进级智能工厂”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6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迎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我国更是将“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发展题。”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志坚告诉记者,在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浪潮中,作为国资委直属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企业,际华三五三四近年来以改革深化和科技创新为主路径,以全系统流程再造为抓手,全面推进工厂智能化升级,努力在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走出了一条以智提质、以智谋强的“智”胜之道。

建一座“智能工厂”

早在2020年,际华三五三四就率先布局智能制造,投资建设两条衬衣智能制造试验线。彼时,传统制衣车间“一人一机、效率低下”的痛点日益凸显,用工成本攀升、生产精度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企业发展。

而试验线的落地,成为公司探索转型的“破冰之举”——通过引入自动化缝制设备、初步搭建数字化管理模块,试验线实现了衬衣关键工序的半自动化生产,人均日产量较传统车间大幅提升,为后续全面智能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新一轮产业转型机遇的到来,2024年,际华三五三四乘势而上,启动衬衣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工程。此次改造不再是“局部修补”,而是“全链条重塑”。

总经理王炜告诉记者,他们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构建覆盖整个厂区的5G网络,满足高带宽、低时延的生产数据传输需求;聚焦核心生产环节,打造柔性化智能示范线,实现“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的快速响应;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际华ERP系统,将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排程、质量检测、成品发运等全流程纳入系统管控,形成“数据驱动生产”的闭环。

转型过程中,除了生产设备上的智能化革新,际华三五三四还组建了由技术骨干、外部专家组成的智能化升级团队,走出去考察学习,借鉴标杆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方案;与相关科研公司团队联合攻克智能缝制等技术难题。

如今,随着“智能工厂”建设走向深入,企业的生产效率突破传统瓶颈,产品合格率突破行业标准,订单响应速度突破客户预期,先后获评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单位”“山西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山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山西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更重要的是,际华三五三四自身的发展还带动了地方产业的集聚。在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际华三五三四为核心依托的纺织服装消费品特色园区逐步成形成势,目前已有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周边近1000人就业。

车间里的“效率革命”

走进际华三五三四智能车间,最先打破“传统制衣厂印象”的是眼前有序运转的智能化联动单元——“领四合一”“左门襟四合一”“肩袢七合一”等12个联动单元按生产流程依次排开,每个单元设备上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生产进度。

“这条生产线是我们与设备厂商、研发公司合力打造的,专利达到100多项,其中企业自己的专利占到一半。”赵志坚拿起刚加工完的衬衣肩袢,向记者展示做工细节,言语中满是自豪,“以前人工操作时,产品精度容易受经验、状态影响,偶尔会有偏差。现在智能化联动单元做出来的产品非常标准,不管是做1件、100件,还是做1万件,标准统一,合格率大幅提升。”

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面料的声音与设备运转的轻响交织,构成一曲“智能生产交响乐”。

记者在“左门襟四合一”联动单元看到,一名女工将一摞布料放置在机器上,按下按钮,设备便开始自动工作,抓取、缝制、锁眼等过程如行云流水,几分钟后,一件件制作好的门襟码放得整整齐齐。

车间主任张红顺介绍,以前一名工人操作一台缝纫机,有了智能联动单元,一人可以同时管理3台机器,生产效率在原来基础上提高30%,工人们的工资绩效也相应得到提升。

说话间,一台橙色的智能AGV小车缓缓来到“左门襟四合一”联动单元。女工将制作完成的门襟放到车上,小车便又驶向下一个单元。

这辆无人驾驶的AGV小车,是车间“效率革命”的关键角色。据了解,以往,车间物料转运全靠人工推车,耗时耗力。现在,5台AGV小车取代人工,按照系统规划的最优路线转运产品,实现“物料找人”。

“AGV小车的运用,不仅省了人力,还倒逼我们提高效率。”王炜解释道,技术人员按各单元的生产进度设定小车的运送节奏,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生产节奏,起到“拉动式生产”的作用。

智能联动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有员工活力的“新生”。为帮助员工适应智能化设备,该公司定期开展智能操作培训,邀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帮助新老员工掌握新技能、适应新节奏;针对智能化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该公司鼓励员工积极提意见建议,征集“金点子”并推广应用,整个车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匠心守护“品质荣光”

“作为国有军需企业,‘保军’永远是第一任务。”赵志坚的话语中,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在多次重大军需生产任务中,际华三五三四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这种担当,也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历久弥坚、愈发鲜明。

自成立以来,际华三五三四坚持党建引领、党业融合,秉持“保军、应急、为民”宗旨,用实际行动淬炼出“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需精神。

无论是生产军需产品,还是生产民用服装,际华三五三四用实际行动践行“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要求。在生产管理中,该公司推行干部包干制,将生产任务与质量责任分解到每个班组、落实到每个人,确保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有标准可依、有数据可查。

面对订单周期紧、工艺要求新、品质标准严的挑战,该公司党员骨干冲锋在前,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件产品——从面料裁剪的准确无误,到缝纫环节的细致入微,再到成品检验的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员工的专注与坚守。“我们生产的不仅是衣服,更是一份责任。不管是军需产品还是民用服装,都要做到让客户满意、让自己安心。”员工李柳青的话,道出了所有际华人的共同心声。

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际华三五三四始终将“品质”作为核心追求。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品质复盘会,结合生产数据与客户反馈,分析产品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优化智能制造体系与生产工艺。同时,通过智能化设备的精准控制与全流程数据追溯,让“极致品质”的理念融入每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稳定。

在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进程中,际华三五三四树立了“现代化服装制造企业”的崭新形象,产品涵盖军警服及行业工装、民用服装等多个品种,远销国内外市场。

展望未来,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将继续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引擎,拓展智能化生产覆盖范围,探索“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新模式,让“际华制造”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本报记者 付 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