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0
袁有生
玉玲婶人好心善、刚毅厚道,是我们巷里数得上的能干媳妇。她是我的同班同学,比我还小一岁,嫁给了我本家的小叔。
自从玉玲婶过门后,小巷里比往常红火了许多。她见了年长的嘘寒问暖,碰到小娃娃递糖给果,就连遇见不太熟的邻居,她都笑脸相迎、热情问候,叫人心里感觉暖暖的。
小叔排行老三,分家时只能占到后院,他家与我弟弟家是并排邻居,两家都是门深巷道长,中间还有一堵厚厚的土界墙。门口的路都仅有三四尺宽,出入都不方便,收庄稼、拉粪土堵车挡道,两家常常闹得面红耳赤,争执不下。
记得那年正月初一,玉玲婶一早就来到我家拜年,一进门就欢欢喜喜地说:“我是头一年过门,先来敬拜老祖宗,看看老哥大嫂。”她这一拜让我们全家人心里熨帖。后来,爸爸也让我作为代表,到小叔家堂前磕头作揖,礼尚往来。到了秋天,收红薯、下柿子,玉玲婶主动做两家老人的思想工作,打通了中间那堵界墙,门楼统一设计,高低前后一模一样。门前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各家都能打谷晒粮,巷里来个小车,开到这里调头转向,老人小孩也有了活动场所,全巷人都啧啧称赞、连连夸奖。
龙娃家住在我们的巷口,11岁时母亲病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中常常缺吃少穿,巷里人时常关照周济。龙娃放学后,坐在门墩上等父亲下田回来再做饭,玉玲婶看他可怜,就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吃红薯、喝米汤,还给他整洗衣衫、洗头洗脸,让他按时上学。时间长了,龙娃爸眼含热泪又送豆子又送米,但玉玲婶说什么也不要。龙娃高中毕业后,玉玲婶指点他到夏县一个大饭店打工挣钱,临行时叮嘱他出门在外要手脚勤快、灵活长心眼、不要贪占别人的小便宜。3年后,龙娃过年时带回了一个漂亮媳妇。玉玲婶高兴得像对待自己的儿媳一样,烧炕做饭、送米送菜,让他们一家三口过了一个团圆年。后来龙娃媳妇生产时,玉玲婶上前叫医生,烧热水,清洗孕妇的衣衫,等到龙娃岳母赶来时,屋里已收拾得井井有条。夏县的岳母感动得提上土特产送到玉玲婶家中,拉家常表谢意,亲如一家人。
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夏收时,玉玲婶正在蒸包子,小叔在等吃饭的空隙,上到院里的槐树上钩槐米,结果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当场就昏迷不醒。巷里的年轻人用门板把他抬到乡卫生院。玉玲婶把一双儿女托付给她的哥嫂和我奶奶,陪着小叔先后到闻喜、侯马的医院,又到西安的大医院住院治疗。她一个人既要陪护病人,还要操心药钱。小巷里你三千我两千,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治疗了一年后,小叔可以坐在轮椅上生活。
一家人生活还得继续。玉玲婶挽起袖子,拿上尺子、剪刀,到集市上给人做衣服,小叔在家烧汤笼馍维持生活。由于她没有正式学过裁缝,刚开始总得不到顾客满意,她受了委屈,噙着泪花在缝纫书上写下“勇气冲开智慧门,恒心架起通天桥”。在小叔的鼓励下,她天天跟集赶会缝纫裁剪,后来攒下一点钱,又做起了婚嫁唐装,一边加工,一边招收学员,把家里办成缝纫铺和童装批发部。
凭着昼夜下苦、勤俭节约,玉玲婶终于还清了看病的债务。她越干越有劲,还去到新疆贩笤帚,转村收槐米,引果客。凭着一股韧劲,她让孩子们都读完了高中、盖了房、结了婚。
如今,玉玲婶的儿女们个个成才,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儿孙满堂。尤其是龙娃的孩子见了她,打老远就喊她“奶奶——奶奶”,这一声感动了小巷,也感动了全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