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把科学实验“搬”到一线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9

运城学院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资料照片)

山青水绿,盐湖浩渺。在盐湖零号滩,运城学院嗜盐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正顶着烈日采样,离心管中砖红色湖水和黑色淤泥,正是盐湖最具标志性的生态符号。这是运城学院科研团队开展运城盐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科学活动的场景。

近年来,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运城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和“城校共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学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强化品牌建设,优化创新体系,实施“聚焦一河一湖,服务三文三业”的发展战略,为凝心聚力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贡献学院力量,促进运城高质量发展,谱写城校共生、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到一线——“科学实验”走出校园

近年来,运城学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所需、明确科研攻关所向,努力为推动山西“三区三地”建设、为努力建设我市“一城两区三门户”和十大重点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充分释放科研创新潜能,让“科学实验”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落实到生产实践一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为生态盐湖做好科研。运城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盐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与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建设,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运城盐湖生态保护迈向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重要里程碑。

在科研中开展跨学科协作。近年来,运城学院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与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蒋宏忱教授课题组、与山西大学谢树莲教授课题组等共同申请山西省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揭榜挂帅”项目。该团队坚持开展采样工作。通过采样研究,他们发现盐湖微生物的丰富程度远超预期。在运城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两年间他们从盐湖分离出3000余株菌株,发现潜在新物种60种到80种。去年命名的“盐池运城杆菌”,成为我国首个以运城命名的微生物新属。

2023年6月,由运城学院牵头、多所高校加盟的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正式挂牌。两年来,这支跨学科团队围绕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五大方向展开攻关,累计获批31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发表论文2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占比达40%。

紧密联系地方企业,实施“三百工程”。运城学院通过“百名博士入企业,百家企业进校园,百项课题大攻关”工作,引导教师开展相关研究,结合地区企业产业升级,让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锻炼,也让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分享到科研带来的成果。

为了助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运城学院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将“科学实验”运用到“产业一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该中心积极瞄准智慧农业、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应用等若干前沿问题,集智攻关,在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学科实验对接产业一线,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

在智慧农业方面,该中心采用无人机对永济洗马西瓜、万荣三白瓜等进行智能识别以及估产工作,成果被《农业工程学报》推荐发表;与山西丰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草莓、多彩番茄的成熟度智能识别,相关成果已被《中国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所录用;在临猗楚侯葡萄种植基地尝试开发葡萄智能化定位及产量预估,相关成果被山东农业科学所录用认可,这些工作为自动化采摘设备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该中心研发了基于机器人的智能上下料系统、四联块肥皂缠绕系统,为山西金宇粉末冶金、南风日化等企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在物联网与云平台方面,与盐湖区水泵专业镇合作研发了水泵远程智能运维系统、水泵智能装配系统及水泵叶轮动平衡系统,推动了传统水泵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此外,该校还研发了AI质检包装生产线,集成机器视觉与智能算法,在临猗金宇粉末冶金、河津锦浩特种陶瓷等企业投入应用,实现了产品质量自动检测与包装全流程自动化。这些成果体现了运城学院科研团队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与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化能力,为区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搭平台——创新发展科学智库服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日益显示出高校科研工作在顶端人才带动、促进学科交叉、产业技术协同攻关中相互融合的特殊重要性。

运城学院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集聚创新要素,追踪研究关键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先后获批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项,组建了多项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服务地方能力得以提升。

针对混凝土外加剂这一区域优势产业,运城学院通过平台共建、技术攻关与人才共享等多种形式,全面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效。

在平台共建方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山西佳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山西省高性能外加剂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这一省级平台的落地,为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了高能级载体。

在产学研科学智库服务中,与万荣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县校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全面的“学—教—研—产—城”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双方围绕共建万荣外加剂学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数据库建设等7个维度开展深度合作,为万荣外加剂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为了给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聚焦于破解企业发展的实际“瓶颈”,运城学院系统构建产业基础数据库,完成对全国典型地区砂石骨料与水泥关键参数的分析汇总,建成了涵盖十大类3000余篇外加剂技术文献的资源库,为企业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精准开展“博士团入企服务”行动,先后组织两批共14名博士专家深入佳维股份、桑穆斯等一线企业,成功解决了减水剂结构表征、速凝剂稳定性、配方优化等6项核心技术难题,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工艺提升与产品迭代。

建团队——为产业注入人才“活水”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近年来,运城学院在做好教育教学的同时,锚定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布局,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和科研布局,积极深入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科研团队,为全市经济发展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近年来,运城学院强化有组织科研,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及特色农业、文旅观光产业,建立了超硬工具工程技术团队、高性能外加剂材料团队、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嗜盐微生物资源利用团队、生物质绿色高值利用创新团队、芽苗菜科技创新团队等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团队。这些产学研团队建设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融入地方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院遴选10个产学研团队入驻“晋创谷·运城”创新驱动平台开展工作,并与“晋创谷·运城”创新驱动平台入驻企业加强合作,促进学校专利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实践,该校在科教融汇方面收获颇丰,受到了地方企业的肯定和好评。

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万荣县、盐湖区等合作建设了“混凝土外加剂产业学院”“泵业智造现代产业学院”两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服务万荣县外加剂和盐湖区水泵产业高质量发展,修整工具用金刚石的表面处理工艺在万安钻石创业创新基地得到应用推广,并带动30多家企业的相关产品质量进行升级。

在应用型成果研究取得了突破。学院生物质绿色高价值利用团队创制系列高效净化污染物的绿色低碳生态吸附剂,产生6项发明专利,投入产出达比1∶8,该项研究成果获2023年山西省科学进步二等奖。芽苗菜科技创新团队扎实开展产业扶贫,利用窑洞发展新型健康时蔬种植,积极推广“1+N”的“窑洞芽苗菜”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入选教育部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科研专利转化跑出“加速度”。2025年,利用“晋创谷·运城”创新驱动平台,积极对接入驻技术转移机构,已促成两项专利成果成功转化,目前还有5项专利成果转化已达成意向,助力“高新特精”企业建设。

为了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致力于构建贯穿中职、高职、本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运城学院系统编写了《混凝土外加剂检测试验教程》等4部专用教材,为行业人才培养奠定了标准化基础;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选派3名骨干教师赴佳维股份、海通科技、黄河化工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深度参与企业研发。

同时,运城学院还成功举办外加剂研发实训营,吸引了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20多家企业的代表参训,显著提升了运城外加剂产业在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高校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举全校之力为助推运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运城学院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 李宏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