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

文明浸润成长路

——临汾市第一小学积极践行“文明十小事”

来源:临汾日报时间:2025-09-17

“小朋友,背好书包,慢慢走,咱们不推挤哦。”9月6日早晨,临汾市第一小学校门口,高年级志愿者笑着牵起新生的手,轻声叮嘱。从低年级的习惯养成到高年级的榜样践行,一场场关于文明习惯的“浸润式教育”贯穿校园每个角落,默默陪伴孩子们成长。

用劳动播撒文明种子

“桌子要对齐,椅子要归位,垃圾要‘回家’——放进自己的小垃圾袋里。”一(1)班班主任赵慧拿着抹布,示范着擦桌子的正确方法。教室里,50多名新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忙得不亦乐乎。

“老师,我擦的桌子亮不亮?”7岁的王锦瑶踮着脚尖,把课桌边缘的铅笔屑扫进簸箕,脸蛋上沾了点灰,却笑得格外灿烂。老师蹲下来,用纸巾帮她擦了擦脸:“特别亮!你看,把教室收拾干净,我们上课更舒服了对不对?”王锦瑶用力点头,转身又跑去帮同桌整理杂乱的书包。

这样的“微清洁”活动,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在各班开展。赵慧告诉记者,比起直接说教“要讲卫生”,让孩子亲手参与更有效。“刚开始有孩子会把垃圾扔在桌下,现在他们会互相提醒‘垃圾要放进袋子里’,甚至会主动捡起地上的碎纸片。”王骏赫的妈妈在家长群里晒出孩子的变化:“以前在家从不收拾玩具,现在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把书包里的书本摆得整整齐齐,还说要当家里的‘文明小卫士’。” 

让文明习惯融入日常

“爷爷,您坐这里吧。”9月5日下午放学后,在7路公交车上,三(6)班学生李翊宸主动把座位让给一位拄拐杖的老人。这一幕被同行的班主任郑杰拍了下来,当天的班级“文明之星”评比中,李翊宸的名字被贴在了教室的光荣榜上。

“我们不搞专门的‘让座培训’,而是把文明教育融入日常的点滴引导。”郑杰说,开学第一周的班会课上,他带孩子们看了“公交车上的文明瞬间”短视频,又让大家分享“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做什么”。平日里放学排队时,他会特意提醒孩子们“上公交车要按顺序,不推搡、不抢座”;遇到家长来接孩子,会引导孩子们主动说“叔叔阿姨好”“老师再见”。

在校园走廊的“轻声慢步”提示牌旁,高年级志愿者常带着低年级新生文明行走,耐心提醒他们“脚步轻、说话柔,才不会打扰课堂”。不少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起初会在走廊里奔跑打闹,经过志愿者反复引导,慢慢养成了轻声慢步的习惯,有些孩子还会主动提醒身边同学遵守秩序。

以故事点亮文明初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的‘文明小标兵’陈瑞杰,不仅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帮助同学,还经常去敬老院里给爷爷奶奶读报纸……”9月1日下午,该校各班上起了“开学第一课”,六(8)班班主任孙静站在讲台上,拿着一张照片,讲述着班里学生的文明故事。屏幕上,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闪过:有学生帮老师搬作业本的身影,有志愿者在校园里捡垃圾的场景,还有学生在公交车上让座的画面。

“谁能说说,照片里的同学做得好不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台下学生就举起了手。“我要学习同学让座。”“我要学习他们不乱扔垃圾。”学生们的声音此起彼伏,眼里闪着认真的光芒。

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分组讨论“文明语言有哪些”“文明行为要怎么做”,还现场模拟了“遇到老师怎么说”“不小心撞到同学怎么办”的场景。学生李帛轩在模拟“道歉”场景时,低着头对同学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撞到你的,你没事吧?”说完还鞠了一躬,引得台下的老师和同学纷纷鼓掌。

“开学第一课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而是用孩子们能听懂的故事、能参与的活动,让他们明白‘文明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孙静说,学校延续暑期“三个十小事”文明实践活动理念,不是把文明习惯培养当成“一次性活动”,而是融入每天的课堂教学、课间活动、家校沟通中。暑期学校曾通过分层部署、全覆盖发放倡议、主题班会宣传“三个十小事”,开展家庭文明打卡、社区志愿服务、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建立家校反馈机制,将文明实践纳入评优体系,95%学生能准确说出活动内容,85%家庭有文明改进。如今,语文课上学《孔融让梨》,美术课上画“我心中的文明校园”,家校群里分享孩子文明表现,邀请家长共同引导。

放学时,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不少孩子会主动跟老师和保安叔叔说“再见”。看着孩子们成长的身影,少先大队辅导员白雪笑着说:“文明习惯的培养就像小树苗生长,需要慢慢浇灌、耐心等待。我们相信,这些点滴的引导,终会让文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陪伴他们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本报记者 郭秀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