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1
当我们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日常生活中用于礼貌表达对他人想法或观点的重视与尊重时,常常会用到“洗耳恭听”这一成语。不过,鲜少有人知道,这一成语中还蕴藏着一段值得深思的故事,成为古人坚守精神纯粹、拒绝功名利禄的独特象征,这便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成语典故“许由洗耳”。
相传,这一故事就发生在黄河北岸平陆段的箕山一带,距今约4500年。《庄子·逍遥游》《琴操·箕山操》《高士传》等古籍中有记载,不过叙述上略有差异。后世文献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如唐代《史记正义》、宋代《太平御览》等。
许由是尧时的一位贤士,德行高尚、年事已高的帝尧认为他拥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便要把天下让给他。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许由却没有接受。在他看来,尧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若接替王位,只不过是尸位素餐罢了。鹪鹩鸟在再大的树上筑巢,也不过占了一枝;偃鼠跑到再大的河流饮水,也不过灌饱肚子。他不图名利,所以就拒绝了尧,隐居在平陆的箕山之南。
尧并未放弃,后来又召许由做九州长,负责管理天下九州事物。许由不喜欢听这些言语,他认为官场的权力纷争、世俗的功名利禄都是对纯净心灵的污染,感觉这些话语“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便到水边去洗耳朵。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恰好牵着牛犊前来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说:“尧想召我去当九州长,我不喜欢听这不干净的话,所以就过来洗耳朵。”巢父斥责道:“若你隐居深谷高岸,不去过问那些人和事,谁能见到你啊!谁让你名声在外,惹出了这样的事,你这是在故作浮游追逐名誉,差点污了我犊儿的口!”于是便牵着牛犊到上游饮水了。
许由的故事日渐传遍天下,人们深深敬佩他的淡泊名利。随着历史发展,“许由洗耳”也成为隐逸避世、鄙弃权位的象征。李白、苏轼等历代文人常以“洗耳翁”代指高洁隐士,或以“幸可饮牛”喻清净之地,借以抒写隐逸之志或讽喻时政。巢父与许由的戏剧性对话细节,也成就了永恒的记忆点,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这一典故的内涵。巢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许由选择中的一种极端纯粹,也引发了人们对“真清高”与“假标榜”的深度思考。
这也是“许由洗耳”这一典故揭示的一个永恒命题: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与纯净。许由的“洗耳”并不是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对“欲望陷阱”的一种主动避让,是对“不为外物所累”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精神自省。他不愿世俗的功利思想侵蚀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面对名利与诱惑,做到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正是他的智慧选择。
无疑,这种对权力与欲望的冷静态度,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真正的清醒,不是我们被裹挟,而是我们懂得什么值得珍藏于内心。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河边”,拥有“清洗”耳朵、净化心灵的意识和能力,保持清醒认知,守护内心纯粹,为自己的人生划定属于自己的“精神边界”,找准真正的平衡。
这也是这则古代成语典故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最好礼物,拥有学会辨别什么值得听、什么需要“洗”掉的勇气和智慧。只有这样,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焦虑、迷茫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净土,让我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记者 王捷 )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